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拒绝内耗,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2025-09-02

凌晨一点,空调的冷风像没脾气的猫,你把手机扣在桌上又翻过来,未读消息在屏幕角落跳灯。你对自己叹了口气:又浪费了一个夜晚。表面是没完成待办,本质是你被一场没声音的内耗拖住了脚踝。

越想抓紧,越不想动;越不想动,越开始自责。你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不自律、不上进、不行。可问题是,你在骂谁,那个“理想中的我”,还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我。

我们太容易拿理想形象当尺子,拿现实自己当考生。尺子是一条线,考生是一口气。线拉太直,气就窒住。

你心里有个完美的版本:永远理性,永远精进,永远自控。你忘了人有弹性,人也有能量表,电量红了,该充不是该骂。

所以第一步,不是去改全部的自己,而是停下那句“我不够好”。这句话像倒刺,越抠越疼。你要换句台词:我已经在路上,我可以调整步伐。

有人会不服:不批评自己,人怎么进步。可丹尼尔·卡尼曼提醒我们,第一反应来自惯性思维,真正有效的改变来自多给自己那一秒“慢”的空间,《思考,快与慢》里把它叫做让系统二接管。不是为拖延找借口,是为行动找路线。

再说“标签”。心理学里有个“冒名顶替”的描述,意思是明明做成了,还总觉得靠运气,还怕被拆穿。帕琳·克兰斯和苏珊·艾姆斯的研究讲过,这种自我否定不分性别与成就,越优秀的人越容易中招。内耗的起手式,往往就是把偶尔的失误当成固定的我,再把偶尔的成功当成偶然的风。

为什么大脑这么爱“挑刺”。罗伊·鲍迈斯特总结过一个事实:坏比好更有力量。负面反馈更刺眼,损失感更刺耳,哪怕一天里九件顺、一件不顺,晚上躺下,脑子里放映的仍是那一件。这不是你矫情,这是人类通用的“消极偏差”。

这就解释了一个常见场景。整周都挺顺,临下班被同事甩了句难听话,你整晚闷闷不乐。第二天起来,周报里“本周良好”的部分像是透明的,那个小小的不愉快一路放大,仿佛它才是主旋律。你的情绪被大脑“择重”,而那道加权的手,是偏向坏消息的。

偏差已经够强,如果你再给自己贴个“低价值”的标签,内耗就成了闭环。大脑有稳定需求,你说“我不行”,它就勤勤恳恳地替你搜集“不行”的证据;你说“这次我行”,它又忙着解释成“只是运气”。这不是公平,这是自证。

退一步问:我们为什么总活在“及格—不及格”的二元里。因为被“理想我”牵着鼻子,又被“预防焦点”驱着走。监管焦点理论里说,预防渴求的是不出错,于是你在乎的不是增长,而是不亏;不是探索,而是不背锅。越是预防,越怕新;越怕新,越不动;越不动,越自责。

长期自责还有身体账。压力感一上来,身体就启动应激轴,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像不知疲倦的工人,搬来搬去;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在书里写过,长期的“好像要打仗”,会让身心一起“打折”。你以为是工作压垮了你,很多时候,是你心里的哨兵没按时收队。

怎么破。先从“把自己判及格”开始。不是放纵,是承认:当下的我,是在当下条件下的最优解。老子有句老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白自己的能耗、节律、长短板,不在幻觉里开战,就已经走出内耗一大步。

你翻看几年前的文字,会忍不住摇头:真青涩。可那时的你就那点火候,那篇稿子就是那时的最好版。羞耻感没必要,承认成长轨迹,才可能稳稳发力。

再看工作时长的焦虑。有人一天能沉下去十小时,你四小时就脑袋发涨。别拿别人的表当自己的钟。真正该问的是:在我的黄金四小时里,怎样安排优先级、怎样隔离干扰、怎样关掉无谓的“红点”,让单位时间的产出尽可能扎实。时间公平,但方向不同。

接纳不是终点,是起点。你不是说“就这样吧”,你是说“我承认我的半径,然后在半径里画密一点的线”。卡罗尔·德韦克讨论过成长型心态,关键不在“我天生如何”,而在“我正在成为谁”。

如果接纳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换解读。詹姆斯·格罗斯把“再评价”描述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即在事件发生后,主动给出新的解释框架。事情没变,故事变了;故事变了,感受就变了。你不是自欺,你是在拿回叙事权。

具体怎么做,不绕弯子,给你一套“FESU”小动作。先觉察:此刻我在经历什么,我怎么解读的。再放松:深呼吸,去倒杯水,看看远处,让反射弧多出三秒。再转换:如果这是我最好的朋友遇到的事,我会怎么劝他。最后更新:把这次有效的解释记下来,下次复用,让新路径在脑子里长出来。

你还需要一个“止损”的胆。内耗最怕的不是失败,是不肯承认此路不通。日程里“死扛”的项目,暂停;长期把你拉低的关系,疏远;无效的自我比较,卸载。古语有“知止而后有定”,不止,心永远漂。

再聊聊外界制造的焦虑。生产力焦虑让你以为“越多越值”;完美焦虑让你以为“不差即好”;印象焦虑让你以为“评价大于一切”;外貌焦虑让你以为“标准是唯一解”;成功焦虑让你以为“上升曲线才叫人生”。这些焦虑像广告牌,越亮越晃眼。你的任务不是把牌子全关掉,而是给自己装一副偏光镜。

偏光镜的第一层,是内部的价值秩序。问自己三句话:对我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现在最该投入的是什么;我愿意承受的代价是什么。答案写出来,贴在桌前。你会惊讶,很多“必须”其实不是“必须”,很多“应该”其实没人“应该”。

偏光镜的第二层,是行为的微调。只改一件小事:早上第一小时不看消息,只做你最难、最怕、最重要的事。只设一个小目标:今天完成一个可交付的输出,而不是只“做了很多”。只留一个奖励:晚上给自己二十分钟无负担的放空,关灯、走路、听歌都行。

偏光镜的第三层,是关系中的边界。在朋友圈里,取关让你反复自我怀疑的账号;在职场中,对“临时加塞”的无效活敢于说缓办;在家庭里,把“我需要一个人静一静”的需求说清楚。内耗的一半来自边界不清,把门框立住,风就没那么大。

你还可以借古人的一句提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是对情境的预案,对情绪的预案,对失败的预案。把“可能会拖延”的时刻标出来,提前准备替代动作;把“可能会情绪化”的触发器写下来,提前准备降温方式;把“可能会失败”的尝试列出来,提前准备撤退路线。预案不迷信“万无一失”,预案是在告诉自己:失也有处可落。

有人问,那我怎么衡量自己是不是“在减少内耗”。答案很质朴:看三个指标。第一,白天的清醒时段里,真正沉下去的时间是不是变长;第二,夜里的自我攻击是不是变短,入睡是不是快了;第三,行动之后的复盘,是不是从“骂自己”变成“调动作”。这三个指标涨一点,就是明显的进步。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来源——关系中的“暗耗”。你习惯做那个“总是懂事”的人,于是总在别人的期待里对自己开刀。请记住一句朴素的道理:懂事要有界,善良要带刺。你可以照顾别人,但请先照顾你自己的呼吸。

别忘了日常的身体账。走路、晒太阳、规律作息,这些看起来像“没技术含量”的事,其实是最底层的反内耗方案。身体一稳,心才有余地讲道理。别把自己完全交给意志力,意志力像电池,靠充不靠扛。

我们终究不是要活成一张永远“最佳状态”的海报。我们是要活成一个能在多数日子里“可持续”的人。可持续的关键,是与自己和解、与节律同盟、与外界按需连接。

拒绝内耗,不是喊口号。是一次次在关键节点上,选择对自己友好的解读,对目标有效的动作,对情绪温和的态度。你不用把世界都赢下来,你只要把今天从自我拉扯里赢回来。

深夜里,手机还在闪,你把它扣上,倒一杯温水,窗外有风。你忽然觉得,生活不是非赢即输,它更像一条缓慢的河。你不必每一秒都逆流而上,你要学会在合适的水位里,用合适的力气划。久了,你会看见自己安静而稳定的速度。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罗伊·鲍迈斯特/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The Impostor Phenomenon/帕琳·克兰斯、苏珊·艾姆斯/Psychotherapy;Emotion Regulation/詹姆斯·格罗斯/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爱德华·德西、理查德·瑞安;Regulatory Focus Theory/E·托里·希金斯/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罗伯特·萨波尔斯基;Mindset/卡罗尔·德韦克;道德经/老子;礼记·中庸/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