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厂的人,正在学会如何与现实和解
2025-09-02
走在傍晚的街头,你会看到一种熟悉的场景。便利店的灯光亮着,年轻人手里拎着啤酒和速食,边走边刷手机,看似轻松自在。可如果你凑近一点,会发现他们眼神里藏着焦虑——一边感叹互联网大厂的日子结束了,一边又不知如何在现实世界重新找到位置。表面的问题是“我该靠什么谋生”,本质的问题却是“在失去互联网光环之后,我还能靠什么来定义自己”。
很多人以为,离开大厂只是从舒适区走出来,换个跑道继续奔跑。但真正的现实是,很多人根本跑不起来。比如前蚂蚁金服工程师陈熙,他以为自己“从零到一”的经验能直接复制到创业,结果连招聘厨师都碰壁。他终于明白,大厂里的“内部创业”和真正在市场上裸泳,完全是两回事。心理学里有个名词叫“过度自信效应”,人们常常高估自己对未来的掌控力,忽视环境差异带来的巨大阻力。陈熙就踩进了这个陷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落差?因为在大厂,个人能力往往被平台放大。一个新功能上线,可能背后是几十个部门的支持。可一旦离开平台,剩下的只有自己和资源的缺口。于是,从“随手能拉来顶尖人才”的自信,到“连一个厨师都招不到”的无力,落差巨大。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这就是“组织赋能”的结果——人不是强大,而是组织强大。离开了庞大的组织,个人必须面对“赤裸裸的零”。
再看另一个例子。快手前员工王可乐,曾经用一条宣传片让“奥利给”大叔火遍全国,他以为这种营销能力足够支撑创业。结果等他去找工厂印制啤酒易拉罐,对方却冷冷一句:三十万瓶起订。互联网的经验在这里完全失灵。为什么?因为大厂的玩法是流量逻辑,靠的是规模效应;而传统实业的逻辑是供应链,靠的是成本控制。哲学研究里说过,人类最大的幻觉是把熟悉的逻辑套用在陌生的世界,直到现实一巴掌拍下来才醒悟。
但问题来了,既然大厂经验这么难迁移,为什么还有人义无反顾地选择创业?因为在他们心里,大厂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幻象。陈熙曾说,自己不想一辈子都在追逐财富自由,他更想做“惊天动地的事情”。这种叙事,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如出一辙。人需要意义感,而大厂往往把意义感消耗在KPI和汇报里。于是,创业成了他们重新寻找意义的方式。
然而,意义能当饭吃吗?不能。疫情一来,物流停摆,现金流断裂,陈熙不得不裁掉一半团队。王可乐也因为资质受限,连抖音小店都开不了。现实的铁拳再一次砸下来,让他们发现——再浪漫的意义,也敌不过账面上的现金。经济学里有个词叫“机会成本”,每一份坚持,都意味着放弃另一种稳定。对这些创业者来说,他们选择了冒险,代价是失去了安全。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艰难,那不如重新回大厂?但问题在于,大厂也不再是当年的大厂了。曾经的大厂靠高薪吸引最顶尖的年轻人,如今则在裁员、收缩。某前腾讯员工杨晓就发现,互联网内部的逻辑已经逐渐腐化:同一个业绩被多个部门重复计算,汇报比结果更重要,加班三个月做出的项目,可能一句话就被推翻。这样的环境,哪怕回去了,也难再找到价值感。
所以,离开大厂的人,到底应该如何在现实世界立足?答案是,先承认互联网不是一切。曾经的互联网人总觉得自己站在浪潮之巅,做的是中国最前沿的东西。但当他们走进传统行业,才发现医生要十年才能熬到年薪百万,投资人可以七年不换工作依旧心安。互联网的节奏是压缩的,而现实世界的节奏是拉长的。如果不学会调整心态,就永远无法真正融入现实。
戴晶的故事就是一个转折。38岁从字节教育被裁后,她一度兴奋,以为终于能开始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三个月的求职失败,让她不得不承认年龄成了真正的门槛。于是,她转而选择花艺创业,从摆地摊到线上接单,每一步都充满狼狈。可她依旧坚持,因为她相信小生意也能承载体面。这种“体面”不是来自外界的光环,而是来自内心的踏实。这其实正呼应了社会学家韦伯所说的:现代社会的意义感,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日常劳动中的责任和投入。
而更年轻的一代,比如峰喵,在拼多多经历了“客服轮岗”和被迫打冷电话的崩溃后,彻底拒绝大厂。他宁愿拿五六千块的工资,也不要再被裹挟。这是一种妥协,但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学里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人对自主性的需求高于金钱。一旦自主被剥夺,再高的薪水也难以弥补。峰喵的选择,就是把自主性放在首位。
再往深里看,这一代互联网前员工的困境,其实折射了整个社会的转型。过去二十年,互联网是最大的话语场,它塑造了年轻人的自信与傲慢。但随着红利消失,社会的逻辑重新显露:教育要面对“双减”,消费品要面对供应链,传统行业有自己的规则。互联网人必须从“虚拟叙事”回到“现实逻辑”。这才是真正的挑战。
那么,如何止损?首先要放下“我是谁”的旧身份。你不再是腾讯的前端,不再是快手的运营,也不是字节的编导。你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习的人。其次,要学会接受慢。互联网教会我们快,但世界本来是慢的。最后,要把意义感从大叙事里抽离,安放在日常的小事中。哪怕只是做好一束花,卖掉一箱啤酒,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有人说,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可换个角度看,时代给了你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失去大厂光环,不代表失去未来;回到现实世界,才是真正开始的地方。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社会行动的意义》 马克斯·韦伯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自我决定理论》 爱德华·德西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安东尼·吉登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