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互联网前员工的重启人生
2025-09-02

【主题】:互联网前员工的重启人生
【核心矛盾】:从大厂体系走向现实社会,如何在资源断裂、节奏错配、身份重塑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凌晨一点,出租屋的小厨房里还亮着灯。灶台上,一锅猪脚正咕嘟冒泡,锅盖被蒸汽顶得微微颤动。陈熙盯着那锅汤,心里清楚,表面问题是口感还差一点,本质问题是:离开了大厂的他,能不能靠这一碗猪脚饭养活自己。

这种心情很熟悉。王可乐灌下第一批啤酒时,也盯着那些印着“原谅绿”的罐子发呆。他比任何人都懂营销,做过百万播放的宣传片,可眼前的现实是,连工厂都嫌他单量小,不愿意喷绘,只能贴上粗糙的标签。表面问题是包装不够漂亮,本质问题是:当流量、资源、人脉都失效时,你还有什么。

现象很直白:在大厂里,资源是现成的,节奏是快的,失败有兜底。出来之后,所有的链条都要自己搭。为什么会这么难。

第一个原因是能力错配。你在互联网学到的“从零到一”,其实是“有资源情况下的零到一”。组织给你平台,团队给你配合,失败也能快速止损。但到了实体行业,那个“零”是真正的空白。社会学里有个观点,叫“路径依赖”,人习惯沿用熟悉的方法论,却忽略了环境完全不同。于是你会发现,在招聘软件上发广告,等来的不是厨师,而是空空如也的邮箱。

第二个原因是节奏错位。互联网习惯快,功能两周上线,效果立刻可见。但制造业是慢的,测试需要时间,工人不加班,机器要排产。心理学研究过“延迟满足”,能忍住等待的人往往能获得更长远的收益。但问题是,等的过程可能让你怀疑人生。你会问:慢是不是代表没希望。恰恰相反,慢往往意味着结果更稳固。只是你需要学会调整心态,把两周的期待改成两个月的耐心。

第三个原因是幻觉破裂。你以为资源、人脉可以照搬,关系可以直接变现。但现实世界的规则是门槛和资质,你和那些网红再熟,资质不达标,抖音的小黄车也挂不上。市场不会因为你是谁而降低门槛。正如经济学常说的,市场是冷酷的,只有满足供需关系的那一方才有话语权。

为什么这些人仍然选择跳出来。因为他们在大厂里感受到的,是“无意义感”的侵蚀。一个曾在快手负责运营的员工说,业务被一夜之间交给别人,自己闲了半年。你有再多的努力,也可能被一句话覆盖。和这种空虚相比,哪怕是贴标签、搬货箱,也更实在。

可问题来了:离开了高薪,如何面对落差。心理学上有个“锚定效应”,人会被过去的收入水平固化思维。陈熙曾经六万月薪,三年攒下百万;如今一锅猪脚饭只能换来几十块毛利。这种心理落差极难调和。于是有人选择降低欲望,像拼多多离职的峰喵,回到老家,五六千的收入也能接受;有人选择换赛道,像小米离职的任心仪,进入保险行业,用“自己当自己的老板”来重建掌控感。

还有一层问题更深。为什么互联网人出去会水土不服。因为他们习惯了“指标文化”,而现实世界是“顾客文化”。在大厂里,汇报比事实更重要,数据比体验更重要。你可以通过汇报包装,把一个项目说得很漂亮。但顾客不会因为你汇报得好就掏钱。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这句话在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

有人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在大厂里学到的东西没用。并不是。方法论可以迁移,但需要转码。比如OKR、敏捷迭代、灰度测试,这些都能用,只是要换一种尺度。王可乐在小红书上找几十个小博主试销,把分散的订单收集起来,比一次性押注大流量更靠谱。这就是把“互联网思维”转成现实打法的例子。

还有人问:是不是要放弃野心。答案也不是。野心可以换一种承载。过去你追求的是估值、期权、IPO;现在你追求的可能是复购率、客户满意度、现金流稳定。古语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的考验往往在后半程。大厂出来的人,如果能把那股子冲劲落在实处,未必不能闯出新天地。

但是止损很重要。陈熙在牛肉丸项目上耗了几个月,最后才发现工艺无法兼容,果断转向猪脚饭,这就是止损。戴晶在花艺摆摊被城管收车,也能笑着调侃,换成线上团购,这是止损。止损不是失败,而是为下一个可能留子弹。

真正的本质问题是:如何从体系的“虚拟繁荣”回到社会的“真实逻辑”。虚拟繁荣给你的是幻觉,真实逻辑给你的是硬碰硬。医生要十年才能百万年薪,投资行业要七年不换赛道,工厂要几十万瓶才起订。这些是硬逻辑,不会因为你是谁而改变。

当你接受了这些,你才算真正回到现实世界。你会发现,现实世界并不是敌人,而是一块更稳固的土地。只要你愿意脚踏实地,把每一次尝试当作作品,把每一份失败当作试错,把每一个顾客当作锚点,现实世界会比你想象的更公平。

最后,把话留给自己。下一次,当你盯着锅里的一块猪脚,或者手里的一捆花,或者仓库里的一箱酒时,问问自己:表面问题是什么,本质问题又是什么。答案会慢慢浮现。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互联网前员工,回到现实世界》晚点LatePost
《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罗伯特·默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