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开学讲座上庞众望这段话刷屏,惊醒无数父母: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儿,不是家庭贫穷,不是成绩退步,而是......
2025-09-03
夜色刚落,家门口的路灯亮到微微发白,你和孩子并排走回家。
他书包沉得像一块铁,你手里的晚饭也凉了一半。
你想开口问今天数学考得怎样,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他眼睛里那团灰,不像是一次考分能解释的。
表面问题看起来,是分数退了几分、同桌换了座位、作业又抓得更严。
本质问题却是,他在心里悄悄交出了方向盘:我是不是不行,我要不要放弃,我的努力还有没有用。
贫穷不一定挡路,分数起伏也不一定伤人,真正把很多孩子绊住的,是脆弱的内核和模糊的认知。
我们先把镜头拉近。
你焦虑他成绩,他畏惧你表情,彼此像站在玻璃两端。
你们说的是卷子,他心里想的是价值感:我被看见了吗,我还能赢一次吗。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因为在“快”的社会里,评价比培养容易,比较比陪伴容易,催促比示范容易。
但容易的选择,往往最贵。
庞众望在清华的开学讲座,很多人只听见“清华”和“博士”。
更该听见的,是他把“科研报国”四个字说得很笃定,把无数次失败复盘成下一次的踏板。
那个在轮椅旁长大的少年,并不是因为没有难才走到这,而是因为有了强心脏、硬内核、清认知。
问题抛出来了:
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到底是什么。
不是钱,不是分,是把自我放在外面寻求定义,而不是把自我从里面长出来。
从第一个角度拆开——父母的认知高度,决定孩子的起步姿态。
你以为给的是资源,其实孩子拿走的是你看世界的方式。
有本书讲过,父母的高度不是学历和头衔,而是眼界、态度、胸襟,以及持续成长的意愿。
再问一层,眼界如何变成养分,而不只是谈资。
答案是把“我给你路”换成“我给你灯”。
你把阅读当日常、把运动当刚需、把问题当项目,孩子学到的不是某一页笔记,而是“遇事可解”的信念。
第二个角度——人格底座,比任何一纸成绩更能托举一生。
教育家说过,决定孩子终身走向的,不是当下的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
健全意味着三个关键词:边界、责任、同理。
边界怎么教。
从“不打听隐私、不替他决定一切”开始,让他明白“拒绝”并不等于失礼。
责任怎么养,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可兑现的承诺”做起,让他说过的话像钉子,敲下就不轻易拔。
第三个角度——自律是可训练的肌肉,而不是天生的性格。
庞众望谈过,五百多个日夜里,有四百多天在失败中度过。
把失败留在台下,把标准放在台上,这就是自律的骨相。
可孩子为什么难自律。
因为多巴胺喜欢即时反馈,刷一集比背十个单词轻松得多。
所以我们需要把远期目标拆成近期胜利,把抽象愿景换成可见刻度,把“加油”换成“今日清单”。
第四个角度——韧性来自解释权,而不是盲目的硬扛。
同一件事,解释不同,结局不同。
把“我不行”改成“我还不会”,把“我运气差”改成“我策略错”,这就是把命运的把手从外界夺回自己手里。
怎么练这种解释力。
先把情绪看见,再把事实说清,然后给出可执行的下一步。
研究情绪调节的人写过,认知重评能显著降低情绪的强度,让人保留行动能力。
第五个角度——家庭的能量底色,决定孩子面向世界的表情。
一个被接纳的孩子,遇到风雨会抬头看天;一个被挑剔的孩子,遇到风雨只会低头找错。
你用什么语气和他谈失败,他就会用什么语气和世界谈希望。
现在我们把“滑梯”再推下去,进入“三步法+止损”的解题环节。
第一步,现象剖析:用一张纸,写下最近一次亲子冲突的三句话,你说了什么,他回了什么,你们各自心里在想什么。
你会发现,言辞之下藏着未满足的需求:你要确定性,他要被尊重。
第二步,继续追问:这个场景的“卡点”究竟在哪。
是时间管理不清、是目标设定过大、是奖励机制错误、还是情绪燃点太低。
每一个卡点,对应一个工具箱,而不是一句“你给我好好学”。
第三步,推进一层:把卡点转成动作。
目标太大,就把“考全班前十”拆成“每天两道错题订正到能讲明白”;
情绪易燃,就在晚饭前安排十五分钟释放区,把白天的坏情绪放走,再进到学习的频道。
然后是“止损”。
止损不是认输,是及时换轨。
当一个方法连续三周无效,就换法;当一份报班连续两月无反馈,就退掉;当一种沟通句式每次都引发争吵,就删库重建。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贫穷怎么办,那成绩下滑怎么办。
贫穷不是绝对的泥潭,缺的是“结构化的努力”和“可见的希望”。
用“项目化”的方式做成长,把一门学科当一个项目,把一次竞赛当一个项目,把一次志愿服务当一个项目,孩子会在项目中看到自我效能的增长。
成绩下滑呢。
别急着把因果全部押在“你不够努力”,先做一次冷静复盘。
是输入不够还是输出不准,是方法不对还是反馈不及时,是作息紊乱还是环境耗能,找到根因再开药方。
你也许还会问,怎么和身边的“比较叙事”相处。
很简单,给自己和孩子建立“非金钱、非分数”的第二评价体系。
把身体指标、阅读厚度、社交质量、公益时长、手作技能、表达能力,统统纳入家庭的“成长账”,让他知道努力的维度不止一条线。
再落到日常的每一个今天。
早饭桌上,别用新闻恐吓孩子,用一本书点亮他;
放学路上,别只问成绩差哪,用开放问题问“今天最让你有成就感的三件事”;
睡前十分钟,别在手机里溺水,做一次亲子的“日课复盘”。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小点,承诺要小,兑现要狠。
你说“这周末一起去图书馆”,那就风雨不改;
你说“这道题不会我们一起查资料”,那就陪到查出出处。
孩子的安全感,就长在这些“说到做到”的枝桠上。
教养里最难的,不是方法匮乏,而是大人先练。
你不把情绪挂脸上,孩子才知道情绪可以安放;
你不整天抱怨,孩子才相信世界值得尝试;
你不计较小事,孩子才学会把力气用在刀口上;
你不轻易评价他人,孩子才习得尊重的语法;
你不好为人师,孩子才敢在你面前试错与生长。
把这些都做到了,运气会不会来得更勤一点。
很可能会。
因为所谓“幸运”,常常就是充分准备遇到了恰好时机。
再回头看那位在台上脱稿演讲的年轻人。
他并没有在命运面前撒娇,他在命运面前立了誓。
一遍一遍地把失败拧成螺丝,把希望焊在钢板上,最后才有底气说出“科研报国”。
所以,别再问“怎么让孩子一飞冲天”。
先让他站稳,能跌倒能爬起,能失败能复盘,能自省能前行。
当一个孩子拥有了这种“能”,任何“不能”都只是暂时的注脚。
写给此刻捏着晚饭盒子的你。
把今晚的对话,从“你怎么又……”改成“我们一起来……”。
把明天的计划,从“你必须”改成“你选择”。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先把自己活成一束稳定的光,再去照亮一个正在长路上摸索的少年。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爱与边界里,长出一颗可安放风雨、也能迎风上扬的心。
愿新的学期,不只是时间的翻页,更是生命姿态的小幅升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
《教育的目的》 蔡元培
《论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
《终身成长》 Carol S. Dweck
《GRIT:坚毅》 Angela Duckworth
《自我决定论》 Edward L. Deci, Richard M. Ryan
《依恋》 John Bowlby
《情绪调节手册》 James J. Gross
《非暴力沟通》 Marshall B. Rosenberg
《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Roy F. Baumeister 等,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