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燃爆!这次阅兵式到底有多强?都在这5个关键词里了(一文看懂)
2025-09-04

雨后的长安街,砖缝里还带着潮气。你端着一杯热茶盯着屏幕,车队的灯列像流星一样掠过,解说声一层压一层。你心里冒出第一个问题——这次到底有多强。可很快第二个问题顶上来——强给谁看,强在哪里,强之后会怎样。表面是“看热闹”,本质是“看门道”。

阅兵的镜头很懂叙事。第一缕阳光落下,旗阵如潮,步伐像鼓点,一下把人的情绪调到高频。社会心理学早就研究过这种“情绪同频”,当节律与视觉形成合拍,群体会更容易达成共识。你会发现自己不由点头,不由屏息。然后你忽然想起那句出自古书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仪式把“祀”的面向点亮,队列把“戎”的逻辑铺开。

可只看热血不够。你得问,强在哪里。强不该只是“单件装备”的强,强更在“系统与系统”的纠缠。从徒步到装备再到空中,编组方式在变——不再按“型号”排,而按“任务”排。这看似小改,实则是现代战争的根。作战不再是“谁拳头硬”,而是“谁链路稳”。链路稳,意味着发现快、决策快、打击快,还意味着万一打偏了,修正也快。

当镜头掠过陆上作战群,很多人只看到火力的外观。你不妨换个角度看“思路”。过去坦克的叙事是“甲弹对抗”,今天的叙事更像“信息驱动火力”。当感知器遍布、座舱透明、链路互联,问题从“我打不打得穿”换成了“我怎么最省成本地命中”。这不是一个零件的更换,这是范式的更换。范式一变,训练、保障、协同全部改写。

海上作战群的画面更能说明“范式”这个词。曾经我们想象反舰,是“见面三分情”的近距离搏杀。现在的画面像一张多层棋盘,超音速、隐身、滑翔、吸气,各走各的路子,各有各的射界。你问哪个最厉害。真正的答案常常不是“某一型”,而是“若干条路径同时铺开”的那一刻。路径多,世界才难以预测;世界难以预测,威慑才更可靠。

你也许在意参数,但参数之外更值得在意的是“算数”。经济学里有个朴素道理,谁用更低的边际成本压对手,谁就笑到最后。拦截一架慢速无人机,用导弹贵不贵?贵。用速射炮行不行?勉强。用激光呢?算笔账,划得来。微波再上一层,群蜂来袭,面杀伤一推。你忽然就明白了,技术不只是“炫”,技术也会“省”。能省的技术,才有大规模稳定投入的可能。

说到无人,你的第二个直觉会冒出来——“这是不是没有人情味”。恰恰相反,无人化的逻辑本质是“珍惜人”。当危险任务交给机器,当“忠诚僚机”先行探路,决策者获得的是“更大的稳态”。稳态意味着战场的容错提升,也意味着战略层的定力提升。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延续,你可以补上一句,技术是定力的延伸。

可技术向前,情绪也会跟着往前。屏幕前的你可能会被“新奇”击中——那是一次“陌生化”的震撼。社会学里把它称为“象征资本”的累积,国家在关键节点会用这种方式讲一个“共同体何以强”的故事。问题是,故事讲完,然后呢。阅兵不是终点,阅兵是对“平时”的一次整队。平时意味着漫长的后勤与训练,意味着看不见的校准与迭代。真正的硬核,常常不在万众瞩目处。

有人问,这算不算“秀肌肉”。你可以引用更老的答案——上兵伐谋。伐谋的要点不是“吓住”,而是“算清”。算清自己能做什么,算清对手会怎么想,算清彼此的红线在哪里。越是把“谋”算细,越不必把“兵”用猛。威慑的目的从来不是战争本身,威慑的目的,是让对手意识到“打不出收益”。

如果把这次看成一堂“组织管理课”,你又会看到另一层门道。组织的能力来自四件事:方向、分工、协同、复盘。方向决定“为何打”;分工决定“各自打什么”;协同决定“何时一起打”;复盘决定“下次能打得更准”。阅兵的“联合编组”是一次对外展示,本质是对内校验:方向是否一致?分工是否清楚?协同是否顺畅?复盘是否闭环?

回到心理层面,为什么人们会被这种画面击中。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大叙事的容器。人在不确定中会本能寻求“秩序的证据”。当阵列与节律铺开,你会感到“秩序可见”。而当“秩序可见”与“技术可感”叠加,集体安全感会提升。但我们也得提醒自己,安全感既来自“硬实力”,也来自“软连接”。软连接包括透明的制度、稳定的预期、可信的沟通。这些同样需要长期建设。

你也许注意到,今年的空中梯队有个细节变化。它不再按“机”排,而按“打击链”排。一个领队,一束火力,一条链路,像一支交响。这意味着一种新的“现场哲学”——不是“谁最强”,而是“谁配合得更像一体”。当一体化成为常态,“单点失效”就不会再把全局拖下水。现代体系的美感,恰恰在于这种“去英雄化”的可靠。

再说一个常被忽略的角度——伦理与克制。技术不断前推,克制必须同步升级。越是远程、越是自动,越要有更明确的指挥问责链,更稳定的交战规则,更严格的使用阈值。历史屡次证明,没有制度托底的威力,可能转瞬变成风险。强是一回事,强而可控,是另一回事。真正的文明,是把力量关进规则的笼子里。

你也可以把这次当成一堂“战略传播课”。传播的要义不止“说给谁听”,更是“谁来说、怎么说、在什么时候说”。在特定纪念日,在特定地点,在特定语言系统里,把“历史记忆、现实能力、未来意图”三件事打包叙述,叙述得体,外界就懂你的克制与底线,懂你的善意与决心。信息的清晰,往往比情绪的高昂更能减少误判。

很多人容易陷进“技术崇拜”,也有人容易沉到“技术怀疑”。其实更好的姿势是“技术审慎”。承认它带来的安全与效率,同时也承认它要求的治理与纪律。当一支军队能从“器”的炫,到“法”的熟,再到“道”的明,你才会真正放心。道法器三层,只有最上面那层安稳,下面两层才不会反噬。

当然,屏幕之外还有你的生活。你不妨借这次热度,给自己做个“个人版阅兵”。你的“方向”是什么,你的“分工”是否清楚,你和伙伴的“协同”够不够顺,关键节点之后有没有“复盘”。阅兵是国家的镜子,照见的也可以是每个人。你把自己的“作战群”编好,把自己的“保障群”备足,很多难题也许就不再难。

历史的回声在背景里敲打。很多年份你在教材里见过,有的沉重,有的刺目。你不必在句子里反复强调悲壮,你只要明白那句朴素的话——忘却意味着再来一次。记忆的最好方式,是不断把自己建设得更可靠。可靠让人松一口气,可靠也让对手多想两次。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要问回自己。我们为什么要“看”。看是为了不忘,看也是为了不冲动。看是为了把情绪安放到秩序里,把力量安放到规则里,把自信安放到长期里。长期是一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安全。

你合上屏幕,茶杯还温。街灯在雨后的石板上打出一层薄亮。你知道,震撼之后要回到日常,日常才是国家真正的肌肉。设备可以升级,方法可以迭代,人的心气也要跟上。强不止在今天,更在每一个看不见的明天。强不是为了炫耀,强是为了少打、少错、少悔。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孙子兵法》 孙武
《战争论》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共同体的象征权力》 皮埃尔·布迪厄
《风险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
《战略传播》 詹姆斯·法卢斯
《组织行为学》 斯蒂芬·罗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