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流水破3.5亿,广西95后靠短剧逆袭成“霸总”
2025-09-04
深夜的电梯里,只剩你和一面镜子。手机还停在那个新闻画面上,年轻人站在灯光里,笑得有点倔。你脑子里冒出第一句话——月流水三点五亿,短剧能这么挣钱。紧接着第二句话顶了上来——真问题不是“挣没挣到”,而是“怎么把钱留住并且活下去”。表面问题是爆款,本质问题是模式。
很多人盯着他的“从角落到C位”,以为是运气。你把时间线倒回来,就会看见一整套抉择。先是网文起步,再是嗅到短剧的气味,再是第一部投五十万、刷花呗、借呗都要把投流砸透。这不是爽文,这是现实时钟。钟摆一头是速度,一头是风险。你要的每一分增长,背后都有一分透支。
你以为行业只讲内容。其实短剧是“内容×流量×金融”的复合赛道。内容给钩子,投流给扩散,现金流给子弹。这三件事任何一个掉链子,爆款也会变成事故。你看他第一部剧七十二小时充值破千万,很燃。燃完之后要补弹仓,要补团队,要补方法论。否则,速度会把自己摔出去。
你得承认他抓住了一个窗口。碎片化注意力重构了用户时钟,长内容被边缘化,短内容拿走了频次。这不是情绪,是结构。传播学里有个常识,阈值一旦被新形态压低,扩散会呈现S形曲线。曲线的陡峭段,最适合快刀。于是你看到了“战神归来”“迪化流”,看到了高密度反转,看到了强情绪的滚动装填。
可情绪不是无限资源。当你把“强反差”用成标准件,用户会疲劳。最先出问题的不是创意,而是效率。效率下降会倒逼投流上涨,投流上涨会蚕食利润,利润被蚕食就会转向更大的盘子。于是,视线从国内拐向海外。逻辑很简单,盘子更大,单用户价值看上去更好,平台梦也更有舞台。
真正上路才发现,这不是复制粘贴。文化语境要改,叙事母题要改,支付习惯要改,风控和合规更要改。你以为只是换一套语言,实际上是在重造一条链路。当你把国内的方法论移植过去,会撞上两个墙。一个是投流成本的冷墙,一个是本地化叙事的软墙。冷墙让你烧钱,软墙让你慢下来。慢和烧同时发生,对现金流是双向拉扯。
所以他开始调头。调头不是认输,是纠错。商业里最可贵的不是不犯错,是犯错之后快止损。他把注意力拉回“老家”,刚转身,风向已经改了。免费模式起来,平台格局骤变,付费短剧的打法被改写。你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不适应,因为你之前磨出来的“付费点设计”“充值节奏”,一下子要重构成“完播率”“广告收益”。这不是换指标,这是换大脑。
你别急着下结论。免费与付费不是善恶之争,而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模型。付费是挤牙膏,免费是铺地毯。前者榨的是小众高意愿,后者吃的是规模与人群。免费模式背后是平台广告池的深度,是分账规则的设计,是流量分发的偏好。你看见的是用户不掏钱,你没看见的是“交易”被移到了平台与广告主之间。货币换了路径,内容换了KPI。
这时候,谁最难受。中腰部最难受。因为他们既没有足够的现金弹药去高举高打,也没有足够的差异化能力去低空掠过。要么选“成为平台的超级供给方”,把效率做到极致;要么选“做生态”,把上中下游都串起来。两条路都不好走。前者是工厂化,后者是系统化。工厂考验执行,系统考验定力。
你再看他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回到内容原点,重组编剧中台,跟十几家小说站把“子弹库”备起来。另一件是厂牌化,把女频拉出来做“桃花里”,重预算重质感,定位“可持续口碑”。这不是简单加部门,这是在重新分层。一个层专打“规模生产”,一个层专打“结构升级”。层与层之间的齿轮,要靠投流与算法接口去咬合。
有人问,这样的拆分会不会让组织变慢。组织一定会变复杂,但不必变笨。你要做的是把复杂装进流程,把风险装进预案,把创意装进评审,把节奏装进数据。企业管理里有个常被忽视的点,创意不是靠灵感堆出来的,创意的可复制,依赖“定义—验证—迭代”的闭环。闭环不等于官僚,闭环意味着可控。
再说“投流”。很多团队把投流当黑箱。其实投流就是“假设—实验—统计—再实验”,配上“渠道生态的熟悉度”。你要像做产品一样做投流,把创意当变量,把素材当产线,把数据当地形。地形每天在变,唯一不变的是“花钱一定要知道花到哪”。当你能精准地把每一分ROI拆到创意、时段、受众、渠道,投流才从烧钱变成生意。
你还要看“人”。从三十人到一千五百人,这不是人数的故事,这是文化的故事。小团队靠激情,大团队靠机制。机制要回答三个问题。谁说了算。怎么算得清。算不清的时候谁兜底。你给创作者多少自由度,给投流多少试错权,给城市战区多少边界,这是增长的骨架。骨架立不稳,规模会上来,利润会下去,情绪会炸掉。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一直做付费。因为市场变了,用户变了,平台变了。你必须学会把“曾经有效”的方法装进博物馆。商业从不奖励怀旧。经济学里有个“沉没成本”偏差,人最容易被过去的投入绑架。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把计算器掏出来。算清现在的边际收益,算清未来的现金折现,算清当下的风险敞口。算清楚了,就动。
这位年轻人身上还有个值得学的点,他对“速度”的理解不是单纯加油。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梭哈”,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刹车”。速度的第一性原理是控制力。控制力靠两件事,实时数据和可替代方案。前者告诉你在路上有没有打滑,后者告诉你一旦打滑如何接住。你把这两件事做好,速度才不会演变成翻车。
你也别忽略了外部生态。当一个平台的月活冲到新量级,行业的物理常数会变。分账公式会变,流量入口会变,创作者心态会变。平台的网络效应不是抽象词,它是“更多用户—更多广告—更高分账—更强内容—再更多用户”的正反馈。正反馈一旦形成,中小平台会更难破局。破局的唯一方式,是找到平台不愿做或做不好的角落,先活下来,再考虑做大。
在短剧这条路上,很多人把“爽点”当成唯一答案。其实还有两个“点”同样重要。一个是“信任点”。团队要信任分工,平台要信任供给,用户要信任内容。这三层信任叠起来,生意会变厚。另一个是“耐心点”。短剧叫短,不代表企业的时间也短。真正的复利来自长期的复盘,来自一次次把效果主义修正成系统主义。
别忘了组织的学习曲线。当你从零到一做过网文,从一到十做过付费短剧,又从十到百切到免费,你的知识资产在暗处增长。流程变得更干净,接口变得更标准,判断变得更快。这个“暗资产”,会在下一轮周期为你节省巨额学费。它不可见,但它可贵。
说到底,月流水三点五亿只是一个时间切片。真正该问的是,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你的系统还能不能稳定地产生“可预期的现金流”。这取决于四件事。产品能不能稳定给出体验。渠道能不能稳定带来人。单位经济能不能稳定为正。组织能不能稳定地修正错误。四件事缺一不可,四件事天天要问。
写到这里,你或许会想到一句老话,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年轻时拼命踩油门,能理解。可真正的高手,是在弯道里也敢踩。他敢踩,不是因为胆子大,而是因为他知道车的每一声异响。他知道轮胎的抓地力,知道油门的回馈,知道赛道的温度。当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勇敢才越像专业。
最后,把镜头拉回你自己。如果你的行业也在切换模式,你要做三件事。第一件,把旧账结清。把不再有效的动作停掉,把不会回本的项目关掉,把已经过时的指标扫掉。第二件,把新账建好。把核心人才拢在一起,把新的试验清单列出来,把第一批可验证的项目推进去。第三件,把心态放稳。该慢的时候慢,该快的时候快,不拿情绪当策略。
年轻的“霸总”不是剧里走出来的,那是很多个夜里做出来的。做出来的东西,才靠得住。靠得住的东西,才走得远。至于座位从角落移到中间,是镜头的事情。你更该在乎的,是灯光灭了之后,你还能不能找到出口。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中国企业家杂志》 中国企业家
《平台革命》 杰弗里·帕克
《跨越鸿沟》 杰弗里·摩尔
《引爆点》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从0到1》 彼得·蒂尔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彼得·德鲁克
《创造性破坏》 约瑟夫·熊彼特
《失控》 凯文·凯利
《增长黑客》 肖恩·埃利斯
《启示录》 马丁·卡根
DataEye 行业研究报告
QuestMobile 行业研究报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