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发胖,是另一个自己的刑满释放
2025-09-04

周五晚上九点半,我把外卖袋子挪到茶几角,抠开一盒凉皮,手机消息咕咕响个不停。朋友在群里发秤上的照片,数字往上窜,她半开玩笑半求救:我是不是废了。表面问题是“发胖”,本质问题是“我到底值不值、我还能不能掌控我自己”。

我抿了一口可乐,犹豫了两秒,还是把杯子放下。说白了,很多人的体重不是在长肉,是在长情绪,是在长没被看见的那另一半自己。关键是,这一半人一旦刑满释放,你原来那套自律清单就全线失效。

你可能也有过这种瞬间:站在菜单牌前,先选了想吃的那份,再盯着最贵的那份发呆。脑子里两个声音打起来,一个说省着点,另一个凶巴巴:怎么,我不配。结果呢,你点了贵的,还吃到撑,回家对着镜子自责。

别急,这不是馋嘴,而是旧账。食物在很多家庭里,从来不是食物,是爱与价值的代币,是被分配的资格。可偏偏,童年的分配规则没被清算,长大后就会在外卖的两份套餐里重演。

心理学里有个老词,叫“值得感”。你小时候被偏心、被忽略、被嘲笑嘴馋,那份“我不值得”的刻印就埋下去了。等你有了钱、有了权,那个小孩突然跑出来拍桌:现在轮到我了。

这不是矫情,这是依恋的回放。鲍尔比写依恋的时候说过,早年的稳定与否会变成一张内在地图;你走着走着,以为换了城市,地图却没换。所以你看,明明只是在点菜,身体却在为多年前的自己申辩。

社会层面也在火上浇油。我们崇拜节俭,也偷偷膜拜消费,朋友圈里“轻断食”和“深夜甜点”交替上演。群体叙事推着你,要么当清冷的自律人,要么当放纵的快乐水桶,再没有“好好吃饭的普通人”。

如果这会儿你恰好进入亲密关系,老剧本更容易被翻出来。伴侣提醒“别点多”,本意是节省;你听到的却是“你不值得”。他说“一份一起吃”,他在讲习惯,你在听判决。

那为什么偏偏在“稳定”之后更容易失控。因为稳定像钥匙,打开了地窖门,被压了很多年的那个人,终于冲出来透气;她对一切新鲜,她对一切补偿,她对一切“终于可以”的事情都眼睛发光。你原来靠焦虑维持的自律,立刻失了燃料。

精神分析会把这叫“反动形成”与“补偿”。你压抑得越狠,反弹越猛;你被剥夺得越久,补偿越过量。但话说回来,这不是你坏,这是系统在自我校正。

把镜头拉近到经济学,你会发现另一个坑:沉没成本与稀缺心态。点了贵的、点了多的,就想“回本”,于是你把本垫在胃里;小时候的稀缺,让你在不稀缺时也活得像缺。关键是,这样的“回本”没有边界,只会亏更大。

从历史与文化说说看。我们一路从匮乏时代走来,代际记忆牢牢挂在家族神经上,长辈把“吃干净”当美德,把“吃多了”当有福相。可这还没完,当“体面”也被捆在身材上,你就同时挨两头打:不吃亏心,吃了担心。

我们需要一套更靠谱的路数,不吵不闹,先救火再治理。我常用“三步法+止损”:先见,再拆,后做;触发就停,停完再走。听着简单,落地时要下笨功夫。

第一步,见。把事实摆上台面,把情绪叫出名字,把时间轴拉直;哪天开始吃不住,什么场景最容易超量,哪句话最能点燃你。当你敢写下“我恨我被阻止”“我怕我不配”,你就从食物里取回一部分解释权。

第二步,拆。把“吃什么”与“为什么吃”分开,把“饿”与“馋”分开,把“身体需要”与“情绪需要”分开;再把关系里的声音拆清楚:他的节俭与我的匮乏是两条线,不是一个结。MECE一点,别混着算账。

第三步,做。先做低难度动作,别上来开宏愿;重建三件小事:规律吃饭、规律睡觉、规律动一动;再加一件“只为开心”的小事,十分钟也好。别笑,这四件是“自我效能”的起点。

止损,写在手心上。一旦触发界限——比如有人否认你的感受、你开始自责吞咽、你为了“回本”硬塞——立刻停叉,丢筷子、换椅子、换话题、离开桌子。止损不是怂,是把命先从战场抬下来。

亲密关系里怎么落地。先讲“我”,再讲“事”,不讲“你”;“我会在纪念型消费上留一个小预算”“我点一份自己的主食,你要不要尝一口”;把“我们省钱”与“我满足”拆分成两个计划,互不挤兑,各自承担。

还有一件重要但总被忽略的事:允许“普通欲望”合法。你可以想吃一碗家乡面、不带功利地刷一集破甜剧、不为热量地点一杯奶茶。温尼科特说“足够好”,足够好不在于管死,而在于让生命有弹性。

在职场里,给自己加一条“非绩效指标”。比如“午间散步十分钟”“会议间喝一杯水”“拒绝在餐桌上谈绩效”;这些看似细碎的动作,会在你最容易失控的下午和深夜,帮你把刹车装上。

当你开始这样操作,会遇到一个强悍的对手:内心的审判官。它会说你堕落、说你不自律、说你配不上现在的职位;你要做的不是反驳,而是降权,像对闹钟一样,听见、按掉、继续走路。

你可能会问,那体重怎么办。我不鼓吹“爱自己就可以不管体重”,也不赞成交给秤来审判你;秤是仪表盘,不是法官,记录趋势,不裁定价值。先把生命的节奏修回来,再谈体脂的曲线。

当“那个人”从地窖里走出来,她会胡闹一阵,这很正常。你要做的是在她左右摆上围栏,左边写“安全”,右边写“节制”,围栏中间挂一块牌子——“欢迎回来”。一旦她被看见,她的闹劲会慢慢降到你能拥抱的温度。

再给一点更“粗”的工具。把“饿”分三级:身体饿、嘴巴饿、心里饿;身体饿就吃正餐,嘴巴饿吃小点,心里饿先不吃,先走五分钟路或打一个电话或写五行字。十五分钟后再决定,那时你大概率是在为自己吃饭,而不是为愤怒吃饭。

别忘了胜利笔记。每天记一条“小赢”:今天在点单时没被“回本”绑架;今天在被提醒“别点多”时,平静说了我的需要;今天在想吃甜食时,先喝水、后选择。这些小赢,会慢慢把“我做不到”的叙事改写。

在更长的时间轴上,给“身体变化”新的解释权。发胖不只是失败,它可能是系统向你发出的停工令,是那位被迫上夜班的自己走出门口深呼吸。把它看作“过渡期”,你会少一半羞耻,多一半耐心。

我知道你此刻仍会恐慌,害怕门面担当的位置被别人替代,害怕自己“不可爱”的一面暴露在聚光灯下。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能不能长期站在台上,靠的不只是脸和腰,是稳定的气场,是被整合的自我,是说得出“不”的边界。你的气场,来自你能不能保护自己。

再说得现实点:你不是和脂肪作战,你是在和“被忽视的自己”谈判。她要空间,你给一点;她想试错,你护一下;她困了,你让她睡。等到她不再被追着跑,她就会回来帮你,拿起那根你熟悉的缰绳,和你一起把生活拽稳。

我把可乐又推远了一点,杯壁上的水珠顺着指缝挪了挪。窗外的风把窗帘吹得鼓起再落下,像胸腔吸气吐气,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们要的节奏:进一口气,退一步路,再向前半步。管用的一直都是这种不炫技的小节奏。

最后留一句话在这里:别急着把自己送回健身房的监狱,先把她从心理的牢房领出来。等她站稳,等你们能好好说话,再一起去流汗、去流泪、去流回真正属于你的能量。到那时,瘦与不瘦,已经不是唯一的答案。

愿你在秤上看见数字,在心里看见人;愿你在饭桌上吃到食物,在关系里吃到爱;愿你在镜子前接纳此刻,在路上接住明天;愿你一手拿着“止损”,一手拿着“温柔”,走向更整合的你。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依恋》 约翰·鲍尔比
《游戏与现实》 唐纳德·温尼科特
《自我与防御机制》 安娜·弗洛伊德
《情绪的解析》 詹姆斯·格罗斯
《反脆弱》 纳西姆·塔勒布
《有毒父母》 苏珊·福沃德
《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
《重塑心灵》 陈海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