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执掌5000亿!张磊这50句话,大彻大悟!
2025-09-04

晚上十点零九分,我把电脑合上,杯底的茶叶在杯沿挪了挪,还没沉。手机里一条新闻弹出来,谁谁又“光速崛起”,谁谁“暴富神话”。我犹豫两秒要不要点进去,指尖停住了。表面问题是“要不要跟一波热度”,本质问题是“我到底是跟着风跑,还是跟着价值走”。

我最近把张磊的那些话又掂了掂,越看越像一把顺手的扳手。有人管它叫“长期主义”,也有人说那是一种“抵抗不确定的心法”。结果呢,听上去简单,真做起来难。说白了,难在我们脑子天生喜欢“即时满足”,市场又天天撒“随机烟雾弹”,你稍一走神,就被带着跑偏。

关键是,偏一次两次不要紧,偏久了,路就不是那条路了。张磊反复提示的底层逻辑其实就三件事:进化、价值、时间。可这还没完,这三件事落在每个人身上,立刻长出一个尖锐的矛盾:我现在想赢一点,还是以后赢很多。

先把现象摆在桌面上。灰犀牛在面前慢慢靠近,黑天鹅在天空层层盘旋,大家都在找“万能钥匙”。偏偏这玩意儿不存在。有的只是一些可复用的“动作模式”。比如他说过,能随时间加深护城河的是资产,时间越久越不利的是费用。比如他说过,时间是创新者的朋友,是守成者的敌人。比如他说过,方法和策略可以赢一阵,但长期主义才能赢一生。

我们不妨用“现象—提问—剖析—再提问—再剖析”的节奏,分几条线,层层压下去,直到能落在今天的手上。

第一条线,心理学。为什么短期那么有诱惑。因为“即时满足”的多巴胺太香,点赞、红点、涨停板,来得快,走得也快。延迟满足靠的不是嘴硬,是“把奖励推远”的肌肉;决策时的过度自信偏差,会让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信息”,张磊提醒过,很多错误不是信息不全,而是太相信手里那点信息。那怎么办。先学会“自我证伪”,持有观点之前,先用力找“打脸证据”;听到称赞,立刻对冲一剂“怀疑”;把“我以为”改成“我知道的只有这些”。这是在给大脑降噪。

第二条线,社会学。为什么我们容易“一致而一致”。群体里追求和谐,大家很快达成“看起来对”的结论,后来经常被证明错。越是“醉心即时满足”的年代,越要给团队装一个“唱反调”的角色。张磊说“有话直说”,委婉最大的害处是,你以为我懂了,我也以为你懂了,最后两边都错。再往下想,人脉不是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可你;弱联系才能带来新信息,你要把自己置于“和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的圈层里,让“平均认知”抬你一把。

第三条线,历史。为什么要反复读史。不是为了“这次肯定一样”,而是为了“知道可能会怎样”。“凡盛衰,在格局”,格局大,则虽远亦至,格局小,则虽近亦阻。你见过兴衰,心里就知道哪些事不能碰、哪些事要提前收;你见过“千里马很少”,也就不会天天在驽马上幻想。历史不是保证你百战百胜的万能药,它是你的压舱石。

第四条线,经济学。什么叫“资产 vs 费用”。能跟时间做朋友的,才叫资产。客户的信任、品牌的口碑、组织的学习曲线、技术的迭代速度、人才的密度,这些越放越香;而流量买来的短期曝光、依赖补贴的假增长、很快折旧的花活儿,这些都是费用。还有一个关键点,机会成本。你今天每做一件事,就放弃了另一个“可能更优”的机会;所以张磊说“成功常常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没做什么”。少做、做对、做久,是复利的土壤。

第五条线,决策科学。第一性原理不是口号,它是把问题拆到“不可再拆”的层级,然后从底层往上建。与之相对的,是“战术勤奋、战略懒惰”,数据一大堆,方向却糊涂。好研究的目的,不是做更多决策,而是做更少、更准、能拿得久的决策。再加一条“等待的能力”:等待不是“什么都不干”,等待是在“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前提下,坚决对无关的事情连想都不想。

第六条线,价值观。价值投资不是“低买高卖”的偷巧,是“创造价值”的笨功。真正的投资只有一个标准:是否在创造真正的价值,且有益于整体繁荣。坚持这个标准,时间与社会会给你持续的、大的回报。反过来,单纯由金钱驱动,要么赚到不知道干嘛,要么赚不到开始铤而走险。张磊那句“我宁愿丢掉客户,也不愿丢掉客户的钱”,听着冷,但这是行业底线。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我该怎么把“长期主义”装进我的明天。别喊口号,我们就用“三步法+止损”,把它化成今天能走的三步。

第一步,见。把真相看清。把你现在所有“在做的事”摊开,逐一问三句:这件事五年后还有价值吗;它跟时间是朋友还是敌人;它会加厚我的护城河还是把我往费用堆里推。同时把身边的人和事也摆一摆,谁是“与你一起走远的人”,谁是“把你往坡下推的人”。把“自我感觉良好”从计划里剔掉,把“别人说你真棒”的噪音调到最小。

第二步,拆。把目标拆成“可变量”。先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把赚钱、成长、选择三个问题各自拆到“不可再拆”。赚钱拆到单位经济模型,成长拆到学习曲线与反馈回路,选择拆到“放弃什么”。在每条线上,再把“资产与费用”贴上标签,“可持续的”归到资产,“一次性的”归到费用。你会开始看到一张清楚的“价值地图”。

第三步,做。做比说强。先把“求成”这个词放桌面上,别再“求存”。挑出一件“能和时间站一边”的小事,做满一个可见周期;每周做一次“反证复盘”,强迫自己找错;在团队里设立一个“反对者”,每次决策必须过他那一关;把“少做”写进流程,减少新项目数量,延长单项目持有期;把“等待的动作”固化,比如每次投资前的“冷却窗”,每次招聘前的“背景调查日”。动作一旦被制度化,意志力就省下来了。

止损,放在手心里。第一,认知止损。上个月的对,很可能是这个月的错,立刻更新。任何“自鸣得意”的苗头,立刻按掉,换成“我可能错了”。第二,资源止损。设定“项目停损线”“时间停损线”“资金停损线”,到线就砍,不恋战。第三,名誉止损。别吹牛,尤其别吹到最后自己信了。声誉是投资人的生命,创业者亦然。第四,情绪止损。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不要让坏情绪过夜,写下三件感恩的小事,把自己的“心理资本”每天补一点。

再说一点“与谁同行”。长期主义从来不是一个人硬扛。你要找“喜欢、靠谱、愿意说真话”的人一起走。“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团队里要有人敢于给你“逆光的提醒”,也要有人能把“战略的长线”拽住不松。别做“单打独斗”的英雄,自己最容易骗自己。

还要留意“坡”。妥协有时候会变成一个小坡,刚下的时候没感觉,下着下着速度越来越快,等你意识到,已经很难再改变。看见坡,就停一下,问一句:我是在向下滑,还是在向上爬。停下来,不丢人,掉头才救命。

有人问,历史会不会重复。答案是,“押注重复”与“押注这次不同”都是危险,重要的是把历史当成“情景训练”,让自己在“大的波动”里还能站稳。你要有“脱水”的能力,外部环境不好,迅速收缩到“最小可持续”,等到窗口一开,再伸展出去。

你可能会担心“慢”。慢会不会错过风口。别怕慢,怕的是“快而乱”。长期主义不是慢吞吞,它是“该快的地方极快,该慢的地方极慢”。该快的,是“出手的果断”“试错的速度”“学习的节奏”;该慢的,是“观点的形成”“伙伴的选择”“名誉的积累”。“寓沉雄于静穆,藏锋芒于深思”,锋芒不是没有,是收起来,不是不用,是用在要害处。

最后,回到你我。我们每天都会被“收益曲线”牵动,被“别人家的故事”扰乱。你不需要万能钥匙,你需要一个“值守台”。守住三个坐标:创造实际价值、与时间做朋友、与靠谱的人同行。其余,大多是噪音。

熄灯前,我把明天要做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把一个“止损点”圈出来,再把一条“等待动作”标上。杯底的茶叶终于沉了,世界也安静了一点。我们与时间对望,先不抢答,先不浮躁,先把该守的守住。

愿你在灰犀牛的尘土里依然看见地平线,愿你在黑天鹅的翅膀下仍然握紧手里的灯,愿你在“短期喧哗”里维持“长期从容”,愿你在一次次小小的胜利里攒出穿越周期的勇气。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价值:我对投资的思考》 张磊
《原则》 瑞·达利欧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反脆弱》 纳西姆·塔勒布
《穷查理宝典》 彼得·考夫曼编
《投资最重要的事》 霍华德·马克斯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