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熬过至暗时刻
2025-09-04
凌晨两点,工位旁的饮水机咕咕响,你把文件夹掂了掂,又晃了晃,最后还是挪到了键盘边。
表面的问题是:今天的报表做不完、客户催得紧、消息框里“已读未回”。
本质的问题却是:面对不确定,你的心先乱了,手就软了,整个人被负面情绪拖着走。
结果呢,很多人盯着任务下死功,却忽略了“心力”的破洞。
看起来在忙,其实在耗。
说白了,打败我们的,常常不是事,而是我们对事的看法。
这不是鸡汤,是硬证据。
清华的彭凯平教授分享过: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挺过去,关键不在智商、不在情商,甚至不在起点,而在“心理韧性”。
你可能会问,凭什么这么肯定?
先看几个真事。
物美创始人张文中,错判入狱七年、蒙冤十二载,出来后第一反应不是躲,是回到货架前重新开干。
新奥的王玉锁,高考连考三年没上,揣着几张车票能到哪就到哪,最后搬煤气罐起步,硬是把新能源做成了牌面。
同样的风浪,为什么有人溃不成军,有人“大象跳舞”?
心理学有个词,叫“Grit”,美国西点军校的新生在魔鬼训练营里被淘汰到怀疑人生,但能挺过去的,后来在更大的压力场上,反而越战越稳。
你以为这是天赋,其实是被逼出来的“长肌肉”。
历史也在佐证这一点。
曼德拉坐了27年牢,出来仍然选择了和解,他说,荣耀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的再起。
达尔文用更冷静的话提醒我们:留下来的物种,不一定最强,也不一定最聪明,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那个。
听上去很燃,但我们落地,得有抓手。
第一步,先认清我们到底在和谁打。
不是和报表,不是和客户,是和“杏仁核”的警报器在打。
当你被压力惊醒,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身体其实在喊:战,或者逃。
如果我们只是拖延,警报就循环播放,越播越吵。
关键是换频道,让大脑的“奖赏中枢”重新上线。
怎么换?
做一件自己擅长的小事,四分钟就够,把“成功的感觉”锁进记忆回路。
夸自己一句,抱抱同事,晒晒太阳,或者跑到楼下快走十分钟,别笑,这些动作背后是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催产素在接力。
可这还没完。
情绪的火先灭了,认知的风还在吹。
第二步,必须校准“看问题的角度”。
有一本很出名的书讲“积极思维的力量”,意思不复杂:杯子半满还是半空,决定了你接下来的动作路线。
同样的朋友不回消息,你可以脑补“他不在乎我”,也可以换成“他可能遇到事了”。
前者把你推进低谷,后者把你推向行动。
这里有个好用的工具,心理学家埃利斯提炼过,叫ABC到ABCD。
A是事件,B是想法,C是结果,D是反驳。
当你被负面想法绑架,给自己一个“也许并非如此”的反驳口,结果就会改写。
再往下,第三步,上强度练“自我效能”。
斯坦福的班杜拉说,人有两种信念:我能做到;我能靠自己的能力做到。
前者点火,后者加油,两者叠加,才有穿越黑夜的扭矩。
别急着上难度,从“做出成功的模样”开始。
抬头、挺胸、语速放慢,开场三分钟把问题和目标说清楚,这叫先演后真。
紧接着,去找被你认可的人聊十分钟,这是“替代性强化”,别人被看见,你也会更愿意迈步。
再来一招“意念想象”。
闭上眼,把明天最难的会场景过一遍,从进门到落座,从第一句寒暄到关键数据的停顿。
运动员都这么干,因为大脑默认模式本来就在排练未来,借力就好。
有了三步还不够,我们得配一个“止损”的刀。
止的是“消耗性内疚”和“上头式坚持”。
做不完就拆小,预设撤退点,今天只干到关键指标,超过就收工,别为了“体面”把明天也搭进来。
聊到这,你可能会问:这套对个人有用,对组织呢?
同样适用,甚至更关键。
组织的韧性,说到底就是“体系+人+关系”的三角形。
微软的纳德拉上任那会儿,股价躺在低位,内部文化偏执且相互内耗。
他先不碰业务,转头把高管送去学正向心理与成长型思维,讲的是“从知道一切”转成“愿意学习”。
结果呢,文化从“我要赢过你”变成“我们一起赢”,这才有后面的云与生态。
组织层面,先把“资产”稳住——人力政策向学习和试错倾斜,允许复盘而不是只追责。
再把“承诺”种下——上下同欲,愿景不是墙上的画,是每周都要对齐一次的行动手册。
最后扩“网络”——能借外部的力,千万别闭门造车,关系越厚,缓冲越强。
我们再换个角度,讲讲社会学的“弱联系”。
你朋友圈里那些“不太熟”的人,其实常常是机会的桥。
格兰诺维特做过研究,工作与资源往往从弱联系流入,因为它跨圈层、带信息增量。
经济学也有证据。
波动期的个体和组织,最怕“现金流断点”和“单一客源”。
所以在看韧性时,别只盯着激情与信念,还得盯现金的“安全边际”和业务的“分散度”,这就是组织版的“止损”。
再拉回到个体层面,成长型思维是个总开关。
斯坦福的卡罗尔·德韦克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只是换了句夸法:夸聪明的孩子更保守,夸努力的孩子更愿意挑战,最后退回简单题,努力组反而进步明显。
听起来简单,落地很难,因为我们太习惯用“结果论”给自己打分。
所以,不妨把评价改成“暂时不行”,给大脑留一条上升通道。
把目标改成“本周增长3%”而不是“一次干到100分”,给行为留持续动力。
把复盘改成“我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我哪里不行”,给情绪留呼吸空间。
有人会说,我知道这些道理,可压力上来,我还是慌。
正常,因为自控像肌肉,不练就会松。
佛罗里达的研究者提醒我们:逼自己做一点“不舒服的小事”,从用左手刷牙到早起五分钟,微弱的拉伸,会慢慢把意志线条练出来。
当然,身心状态是根。
规律运动,内啡肽的回报会在你“酸到笑”的那刻上账。
晒太阳,血清素能把阴郁往外推一点点,别小看这一点点,它常常就是临界点。
关系也是根。
催产素来自拥抱、来自被理解、来自同理的对话,哪怕是隔着屏幕的一句“我在”,也能把心里那根弦放松半寸。
不求大道理,就求多一个同频的人,关键时刻,他就是你的外接电源。
说到这,你可能会好奇,真的只有天选之人才能扛住至暗?
不,彭凯平教授讲过他在美国的那段窘迫:经费没着落、身份不能打工、连回国机票都困难。
他是怎么过去的?三个动作:求助、连结、抓住一丝机会,正因为没有退路,才把路走出来。
我们不妨把这三步拆开:
第一,向成功者请益,哪怕只问一个小问题,得到一个小提示。
第二,向身边人求援,别把“我可以”的面子看得比“我可以活下去”还重。
第三,抓住那根能把你拉过当口的小绳——短工、兼职、临时项目、跨部门协作,能过关最重要。
你可能还会问:我已经在谷底,怎么“层层递进”?
就从现象到提问开始。
为什么我一遇到变动就炸毛?为什么我总想一把梭?为什么我一忙就封闭?
剖开第一层,你会看到是“安全感阈值过低”。
再问一层,你会发现是“自我效能感不足”。
再剖一层,原来是“过往成功回路太少”,所以大脑拿不出证据,情绪就先占位。
解决路径也就清晰了。
用“四分钟正反馈”把成功感做厚;用“ABCD反驳”把灾难化思维切断;用“刻意微困难”把意志拉长。
然后,定一条止损线,任何项目在“时间-成本-质量”三角形里,只能保两项,第三项该舍就舍。
组织层面同理。
战略清晰是第一张网,职责清晰是第二张网,复盘文化是第三张网。
三张网叠起来,人才不会“事来了先甩锅”,团队不会“变了先内耗”,公司不会“亏了先甩人”。
别忘了,社会支持是韧性的放大器。
把你的“弱联系”清点一遍:校友群、同行群、志愿者群、兴趣社群,找三个真正能互助的圈子,约一场线下见面,立一个小协作目标。
很多时候,转机不是在计划里,而是在关系里。
最后,说点人话的“滑梯式”自救流程,帮你把今天过完,把明天提上日程。
看见情绪,先停十秒,深呼吸三次,给杏仁核降温。
做一件擅长的小事四分钟,点亮奖赏回路,再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句子。
写下一个“暫时不行,但我可试××”的替代信念,立刻行动三十分钟,计时器响了就停,哪怕意犹未尽。
把今天最大的坑写下来,标注“止损点”,到点就收,不把自责留到枕头上。
给一个人发消息:“我在做××,卡在××,能否给我一个建议或联系?”把孤军奋战变成双人模式。
你可能会想,这样真的能扛过去吗?
不保证一夜逆转,但保证你不再原地打转。
韧性从不是钢盔,它更像弹簧,拉伸—回弹—再拉伸,时间越久,形变越小。
等哪天你回看,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从“谁来救救我”走到了“我能救救别人”。
这就是创伤后成长,心理学家把它叫PTG,甚至有人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长航,PTGD,从复原到开花。
听起来宏大,做起来很朴素,一步、再一步。
夜深了,饮水机又咕咕响。
你把文件夹合上,给明天留了一点好天气。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Grit》安杰拉·达克沃思
《思维模式》卡罗尔·德韦克
《真实的幸福》马丁·塞利格曼
《积极思维的力量》诺曼·文森特·皮尔
《理性情绪疗法》阿尔伯特·埃利斯
《棉花糖实验》沃尔特·米歇尔
《意志力》罗伊·鲍迈斯特
《刷新》萨提亚·纳德拉
《福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创伤后成长》理查德·泰德斯奇
《物种起源》查尔斯·达尔文
《漫漫自由路》纳尔逊·曼德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