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笑纳:我这28年的写作心法,全部都在这里了
2025-09-04
晚上十点半,公司楼下的奶茶店还亮着,你把吸管插进杯封,咕咕两口,掂了掂手机,又晃了晃光标,最后挪回到“标题”那一栏。
表面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交差不被怼,还能让人点个在看。
本质的问题却是:你在表达你自己,读者在寻找他自己,这两条线没对上,文案就变成了各说各话。
结果呢,很多人一上来就铺天盖地“我认为”“我觉得”,气势很满,信息很散。
看的人呢,一脸懵,“你到底想说啥”,卡住就滑走。
说白了,是表达欲撞上了同理心,写作者在“我”里绕圈,读者在“你”里找出口。
关键是,写给别人看的文字,先是“给别人看”,然后才是“文字”。
这话不新,但每次新。
因为一写就容易忘,手指快过了脑子,心里只剩“我”。
刘润在他的写作心法里说过一句直白的话:同理心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心里装“你”,而不是装“我”。
这不是让你卑微,这是让你对齐。
对齐了读者的场景,文字才有落脚点。
想想看,你的读者可能正在地铁里被挤得动弹不得,也可能正打着哈欠准备睡前最后刷一眼。
他只有两分钟,甚至只有二十秒。
你要做的不是把你知道的都端上来,而是把他最想知道的先端上来。
所以第一步,先把人请坐下。
对象感到位,好像他就坐在你对面,茶水刚好,时间不多。
你说话自然就会克制,问句自然就会出现,“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可偏偏,很多文章从第一行开始就高高在上。
端着,绕着,还爱用“大家”。
“大家怎么看”,读者一愣:我是我,哪来的大家。
姿态一高,门就窄了。
姿态一低,路就宽了。
古人有句“君子自污”,不是自嘲好玩,是先把矛头对准自己,让对方安心再听你说。
低姿态不是矫情,是让对话发生。
“请您给掌掌眼,我这段是不是还没讲明白”,这句话一出,敌意就褪了半截。
你看,幽默感其实就是把优越感让出去,换回来的是信任感。
第二步,得有势。
没有逻辑势能的文章,就像断了拐的滑梯,滑两步卡住,谁都尴尬。
势从哪来,从结构里来。
麦肯锡的巴巴拉·明托提出过SCQA,这四个字母就是一个简易发射台。
你要么ASC开门见山,先给答案;要么CSA突出忧虑,先抛冲突;要么QSCA强调信心,先立问题再压背景。
不同场景不同打法,但目的只有一个——让读的人顺着你的路往下走。
比如给老板做汇报,“我们建议把销售激励从提成制改为奖金制”,这就是ASC的“答”。
紧接着补足背景,再把在不同区域造成的不公平与公司盈亏错位的冲突摆在桌上。
老板最怕“听十分钟听不出重点”,你最该“第一分钟就把重点说了”。
再比如骗子爱用的CSA,“按按你肋骨,是不是痛”,先给你一个冲突,引发焦虑,再告诉你“我有药”,最后把答案递给你。
这招下作,但有效,说明逻辑势能真的能牵引情绪。
我们不用骗子的心,却要学骗子的术——先抓住注意,再给真货。
还有QSCA的自信路径,马斯克在谈火星时就是先问“人类最大威胁是什么”,背景是武器能毁灭地球,冲突是没有离开地球的方法,答案是“做私人航天”。
大事要用大势推。
势一旦起来,争论就变成了“如何执行”,而不是“要不要开始”。
第三步,打磨刀口。
观点像钉子,钝了就打不进去,尖了就一锤入木。
“单反相机式聚焦”,不是堆观点,是把一个观点打到透。
讲诚信,别喊口号。
讲到重复博弈,为什么景区宰客、菜市场讲价还能回头,是因为“只做一次”和“要做一辈子”背后是不同的收益函数。
讲到企业家气度,不如掰一掰李嘉诚“我只取六分”的交易观,宁可主动加价让对方不亏,那两分就是和世界的长期存款。
讲故事,要靠细节立起来。
“他走向战场”是复述,“他抽完最后一口烟,把烟头狠狠摁灭,站起来,径直走向战场”才是画面。
细节不是润色,是证据。
讲概念,要把抽象往生活里拉。
比如“品牌是容器”,里面装的是了解、偏好、信任,装得越满越稳。
读者脑子里有了一个“碗”,你再说升级、续杯、泼洒,他都能跟上。
讲复杂,要用例子做坡道。
金融新规里那句“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你说定义,读者会打瞌睡;你说“小张借一万元,科技公司从500%的纸面回报跌到16.67%”,读者立刻知道估值为什么要降。
知识不是难,是你没给台阶。
讲态度,要用金句定锚。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平凡人的挺身而出”,这样的句子朗朗上口,能替读者说话。
金句不是花边,是钉子,把情绪钉住,把意义钉住。
你看,写作这件事,说到底是“人—势—刀”的“三步法”。
先有人,换位同理,对象感到位;
再有势,结构清楚,逻辑牵引;
最后磨刀,观点聚焦,语言有劲。
但话说回来,三步法之外,还得会止损。
止的是哪三件事,止“卡顿”,止“贪多”,止“过度用力”。
卡顿就删,贪多就拆,过度用力就收。
卡顿是读者眉头一皱那一下,你得自己先感到。
写完从头读一遍,凡是让自己想“等等”的地方,就是坑,填不平就砍。
不心疼的删叫整理,心疼的删才叫写作。
贪多是常见病。
你想把你知道的都塞进去,结果每个点都轻飘飘。
宁可只讲一个点讲透,也别十个点都差一点。
过度用力更要命。
为了显得有料,堆术语、堆引用、堆段落,读者喘不过气。
适可而止,是高手的分寸。
说到这里,你可能问,那我每次写作到底怎么起步,别说大道理,给我一条路。
行,我们把“人—势—刀—止损”变成四个动作。
动作就要有三拍,动作、犹豫、落点。
第一拍,动作:写下第一段的第一句,画面要出现,“凌晨一点,PPT第27页还在空白,你把杯子里的冰块晃了晃”。
第二拍,犹豫:我为什么要写这篇,读者关心的点是什么,我的答案能不能一句话说清。
第三拍,落点:把那句答案提前,让读者先吃到主菜,再慢慢配菜。
接着做“势”。
第一拍,动作:挑一个逻辑势能模板,工作汇报用ASC,科普争议用CSA,愿景战略用QSCA。
第二拍,犹豫:我现在的顺序是不是在给读者添堵,是不是能把冲突换到前面。
第三拍,落点:确定三到五个中段节点,每个节点只承担一个任务:承上或启下。
然后是“刀”。
第一拍,动作:选一个观点,把它写成一句能背下来的话。
第二拍,犹豫:这句话我能用故事证明吗,能用例子解释吗,能用比方稳住吗。
第三拍,落点:故事—例子—比方—金句,四件套齐上,不够就加证据,不稳就换说法。
最后做“止损”。
第一拍,动作:给文章定一条注意力上限,比如6分钟或1800字。
第二拍,犹豫:超了怎么办,是不是要删掉一个支线。
第三拍,落点:一刀回到3段式,把“答—由—证”扣好,先发再改。
有人会说,我确实想做这些,可每次一坐下,脑子就乱,手也不听使唤。
正常,人类对空白有恐惧,对完美有幻想。
对付它们的最好办法,是让写作变成动作链,而不是灵感秀。
你可以给自己定个“32条”的小游戏。
每次输出某个主题,就写32句话,不多不少。
为什么是32,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逼你克制、逼你取舍、逼你把废话赶出去。
也可以常备一个“10点式”的骨架。
像串珠子一样,每一点是上一个点的答案和下一个点的问题。
写着写着,你会发现“滑梯效应”自然出现——每一句都在推下一句。
再退一步,最稳的是“3段式”。
开头交代为什么写,中间三段讲清楚,结尾回扣再升一点。
别嫌简单,简单的结构,给复杂的思想让路。
当然,别忘了语言这件小而关键的事。
短,是第一原则,能删一个字就不留两个字。
准,是第二原则,“陪伴”和“帮助”不一样,换一个词就是换一种关系。
改,是第三原则,写作的敌人不是时间,是不愿意回头看。
我常把一段话来回拆,直到“打死我也不改了”,这才算过关。
你会惊讶,真正的亮点往往出现在第七次修改之后。
这一路下来,你会慢慢明白,所谓文笔,不是天赋的弧线,是训练的轨道。
所谓灵感,不是雷劈,是积累的拐点。
你写着写着,读者就会坐下来,听你把话说完。
再说一句心里话。
写作是影响力的“大规模武器”,和演讲并列。
但它更温柔,穿墙不惊人,入心不带刺。
当你学会把“我”挪到后排,把“你”请到台前;当你能用结构撑起逻辑,用细节撑起故事;当你知道何时推进,何时止损,文章就不仅能被读完,还能被带走。
带走一个观点,带走一张方法表,带走一句能在夜里回响的话。
这叫影响,不叫完成任务。
最后,借一句很喜欢的话作结:
“这世上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平凡人的挺身而出。”
写作也是,哪有一夜成文的神迹,只有一次次把难看稿子删干净的耐心。
把杯子里的冰块再晃一晃,把第一句写下去,再把多余的那一句删下来。
你会发现,写作不是走夜路,是一点点点亮路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金字塔原理》巴巴拉·明托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参与感》小米生态链团队
《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
《启示录》马蒂·凯根
《浪潮之巅》吴军
《论公民的复利信任》罗振宇跨年演讲相关文稿
《演讲的力量》特德·威廉斯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庐山瀑布》
刘润公众号相关文章与课程文字整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