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每日优鲜藩镇林立,美团苦练基本功:两种企业、两种命运,坏企业毁自己、毁一批人
2025-09-04

夜里十一点四十,我把键盘挪了挪,像马尔克斯写雨那样,让窗外的风从缝里钻进来。通知栏跳出两行字,我盯了三秒,心口一紧,又把屏幕亮度调暗一格。表面是某公司的业务“暂缓”,本质是两种企业与两种命运,正面相撞后溅起的火花。

第二天清晨,我在电梯里掂了掂保温杯,楼层数字一格格往上跳。手机里铺天盖地的细节,让人咕咕作响。有人说是“融资不顺”,有人说“行业寒冬”,可偏偏最刺眼的,是一句话:藩镇林立,政令难出总部。

说白了,这是两套底层操作系统,撞出了结果。一个把问题藏起来,一个把问题晒出来。一个用预算养蛀虫,一个用数据养基本功。

但话说回来,真相从不只站一边。刷单与风控,指标与健康,速度与良心,都纠缠在一起。关键是,我们得把“现象—原理—行动”一层层捋清,再在每步后面加一道“止损”。

先从现象说起。有人讲,公司在“空气治理”那天,让员工居家。结果呢,第二天一纸会议,整队解散,工号冻结,邮箱留给人海。楼下咖啡还热着,工位已经空了。

可另一边的街区,同行的竞品在做什么。日会开到点,周会拆到人,异常曲线拎出来逐条过。谁家的团效掉了,谁家的货损高了,谁家的补贴像黑洞,报表一上墙,谁也装不糊涂。

滑到心理学视角,人性里有一颗“容易”的按钮。补贴容易,刷单容易,短期业绩也容易。长期把这颗按钮按得太顺手,叫“道德许可”,今天多占一点,明天多薅一把,心里反而更踏实。结果呢,问题越积越厚,没人愿意当第一个喊“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再滑到社会学视角。组织不是铁板一块,组织是场域。场域里有权力,有规范,有同侪压力。你说你看见了异常,可偏偏座位对面的同事和领导都从异常里得益。你上报,触动谁的奶酪;你沉默,谁请你喝奶茶。久而久之,信号沿着“沉默的螺旋”下潜,直到没了声音。

历史视角更扎心。中国的商业史上,藩镇不是新闻。藩镇的要害,不在“地方有权”,而在“中央无牙”。一旦地方利益集团形成闭环,上行的信息就会变形,下行的制度就会折断。唐末如此,很多企业也如此。不纠偏,迟早爆雷。

经济学接棒。补贴拉新,是典型的“负毛利换规模”。在规模前期,这不必然是错。错在激励约束不匹配。你用GMV粗暴考核,就会得到粗暴的GMV。你用“增长×健康”复合考核,薅羊毛就会被挤出去。定价、补贴、用户结构,这些经济变量一旦被“短期主义”绑架,现金流就会在报表外失血。

管理学把灯再拉近。基本功,是“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与精度。速度慢,问题会发酵;精度差,药到病上会反噬。有人说“美团可怕在快”。快靠两件:一个是让每个人会看数据,一个是让每个数据回到现场。领导穿透几级,盯到具体业务点,不给中间层形成“信息黑洞”的机会。

现象讲完,开始提问。为什么同样的业务模式,有的越做越稳,有的越做越虚。为什么同样的线下长链条,有的能把损耗摁住,有的被货损吃穿。为什么同样的拉新补贴,有的长出复购,有的只剩尸体名单。

答案往往不复杂。第一,道德风险被结构性放大。手里权力越多,监督越弱,诱惑越近,踩线的边际成本越低。第二,考核设计引导错了方向。只看规模,不看质量;只看做大,不看做久。第三,组织的免疫系统退化。敢说真话的人被边缘化,说场面话的人被升职。

再问深一层。为什么有人敢反馈,有人不敢反馈。有人说“我要反馈,我就挂了”。这不是笑话,这是组织的心理契约被撕碎。人在任何单位做事,背后都会算一笔隐形账:能力×动力×阻力。能力是我看不看得懂问题,动力是我说了有没有好处,阻力是我说了会不会被整。三者只要有一个为零,反馈就等于零。

那怎么破。三步法,别耍花活。第一步,现象对齐。把所有“拿补贴的GMV”与“自然GMV”分开看,把“新客贡献”与“复购贡献”分开看,把“团长业绩”与“单团效能”分开看。报表上墙,指标沉底,让谁也别靠嘴赢。第二步,原理对齐。把“数据素养”变成岗位标配,用“正确/应该”两把尺子统一判断。第三步,行动对齐。从政策到系统,从系统到流程,从流程到问责,把“发现—响应—纠偏—固化”做成一条流水线。

可这还没完。每一步后面都要有“止损”。止损不是临阵脱逃,止损是针对“最坏情况”的前置设计。预算止损:任何市场的促销支出,必须绑定“健康阈值”,一旦GMV/复购比跌破阈值,自动收紧。人事止损:任何关键岗位必须可替代,形成A、B角,杜绝“一人一城”。品牌止损:发生系统性失信,必须公开回应,建立赔付机制,别让伤害滞后扩散。

现在把镜头拉近,讲点现场。社区团购里“团效”是什么。是每个团里,用户的平均购买金额。团效高,履约成本被摊薄;团效低,物流费像沙子一样漏掉。有人盯出了异常:只买特价、只买易囤货、只在奖励临界点上冲量,这些像灯塔一样闪。他报了。上线风控,指标切换,风口上贴了网。那边的“候鸟”刷一阵就飞,风紧,还会再来;这边的风吹过,留下一张健康的树叶。

再讲一个人心的细节。为什么有的人敢做“坏人”。因为背后有人兜底。上级穿透,价值观压舱,流程兜住。你把问题报上去,不会被“就地解决”。你把现象讲清楚,不会被“老油条”带节奏。敢的人多了,藩镇就没有气候;藩镇没气候,政令就有通路。

历史的钟摆也给了注脚。制度之所以难,难在“反人性”。日更的日会,周复的周会,月复的复盘,枯到发硬。可你不做这点苦活,江湖气就会占满空气。有人说“苦练基本功,又苦又不酷”。对,但这就是护城河。酷的是风口,护的是水口。

把视角拉回方法。一个企业要快,先把“快”的构件补齐。看板透明,指挥清晰,责任到人,反馈有门。再把“慢”的动作固化。培训要慢,评估要慢,容错要慢,文化要慢。快是战术,慢是战略。快慢相生,才不至于把自己烧没了氧气。

有人会问,难道补贴就完全不该做。不是。补贴是工具,不是宗教。补贴的边界在于:是否能导向真实的用户价值,是否能沉淀可复购的用户资产。做不到,就停;做得到,就控。用“单位补贴产生的留存收益/单位补贴成本”作为硬指标,进退有据。

再有人问,为什么总是“坏企业”先把自己毁了。因为坏不是一刀劈下去的,坏是一次次“可接受的小错”堆起来的。第一次虚报,没人查;第二次超支,没人问;第三次刷量,奖金照发。坏有路径依赖,直到某一天,坏变成“常识”,好变成“异端”。那时,再想刹车,已经断了刹车片。

说回个人。你在其中,怎么自救。还得三步法。先看现象:你所在的组织,是把问题往上抬,还是往下压。再找原理:你的激励,是绑定了健康,还是只看规模。最后落行动:把“可验证的工作”做厚,把“可迁移的能力”做深。遇到“黑箱+短期主义+蔓延的藩镇”,止损:立刻调整位置、团队或雇主,别把青春投进“负和博弈”。

再说团队。你带人,怎么不跑偏。把“正确/应该”四个字,讲小、讲实。正确是事实闭环,应当是价值闭环。事实闭环靠数据,价值闭环靠奖惩。凡举报有效者,优先晋升;凡打击反馈者,优先清退。不要让“会刷的人”带节奏,要让“会做的人”讲方法。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细节:穿透。管理不是“坐等报表”,管理是“带着报表进现场”。走仓库,跟团长,盯履约,听客服。你看到的温度,数据才有温度。没有温度的效率,最后都会变冷冰冰的坑。

很多人问,美团为什么能在类似业务里更快。答案不神秘。它把“发现—解决—固化”的循环跑得更短;它把“价值—流程—数据”的三角打得更稳;它把“人”的位置摆得更正。并不是天赋异禀,是一套长期主义的枯功课,日复一日地做,年复一年地挺。

写到这,我把杯子又晃了晃,泡沫贴着杯壁慢慢滑下去。企业像杯子里的液面,有风就起波,没有风也会荡。能不能稳住,不是看一时的风向,是看杯子的形状。形状来自制度,来自文化,来自那些不上头条的细节。

你看,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一个坏掉的,不只毁了自己,还毁了一批人,让很多人学会了“先薅后走”,让更多人相信“正直不值钱”。一个能跑起来的,不只做成了业务,还把一群人训练成“先纠偏再扩张”的职业肌肉。有人说这就是“运气”。不,这叫“可预测的结果”。

最后,把今天这件事还回给你我。别盯着热闹,盯住方法。现象看清,原理吃透,行动落地,止损到位。你在团队里,就做那个能把“异常”说破的人;你在组织里,就做那个能把“健康”当指标的人;你在行业里,就做那个能把“基本功”练到骨子里的人。

愿我们在任何“藩镇味”的空气里,仍然能深呼吸。愿我们在任何短期诱惑前,仍然能把手缩回来。愿我们在任何风口起落中,仍然能把船修好,把桨握稳。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管理的实践》 彼得·德鲁克
《社会学的想象力》 C.赖特·米尔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道格拉斯·诺斯
《经济学原理》 格里高利·曼昆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弱关系的力量》(《美国社会学期刊》) 马克·格兰诺维特
《反脆弱》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