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粥左罗:如何摆脱干啥啥不行、成为成事高手?
2025-09-04

昨晚在健身房,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画面。一个小伙子,手机放在跑步机上,屏幕还开着“健身入门全攻略”,结果人跑了不到三分钟就开始气喘吁吁,最后干脆一屁股坐在旁边的长椅上刷起了短视频。场面很好笑,但想想是不是也很熟悉?表面上是缺体力,实际上是缺“把常识当回事”的能力。你说不知道要多练吗?你说没听过“光学不练没用”吗?不是的,常识大家都懂,真正缺的,是去相信并践行。

很多人卡在这里:干啥啥不行,不是因为没天赋,而是因为总在跟常识对着干。常识是啥?不实践就学不会,不认知就瞎折腾,认知和实践必须搭配。可偏偏,太多人嘴上点头,身体却很诚实地偷懒。于是问题就来了:为啥听了课还是不会写?为啥看了方法还是做不好直播?为啥努力了几年,却没在任何一个领域真正做到高手?

我见过不少人,他们买了一堆课程,甚至做笔记比老师讲得还细,可就是不动手。认知有了,行动没有,结果永远停在“懂得很多,做得很少”。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知识幻觉”,就是说人一旦学会了新东西,会产生一种自己已经掌握的错觉。可实践一上手,就露馅了。这时候常识跳出来提醒你:只学不干,没有卵用。

再看看另一拨人,天天说“干就完了”,一本书都懒得翻,方法论一概不学。他们靠蛮力冲,熬夜、死磕,结果三年过去,水平还是原地打转。社会学里讲过一个“路径依赖”,你用错的方法走得越久,越走不出来。说白了,没有认知,实践就是瞎折腾。你可能很努力,但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搭。

那有人会问,认知和实践哪个更重要?其实答案很简单:缺哪个,哪个就更重要。如果你是光学不练,那就赶紧去练;如果你是光练不学,那就赶紧去学。常识就是这么朴素,却被很多人拧巴着忽略。最傻的一种状态,就是明知道自己缺哪一块,却还在找借口。说到底,这就是逃避。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件事学了很久,练了很久,结果还是没做成。比如写作写了一年,水平和第一篇差不多;比如做短视频,拍了几十条,播放量依旧惨不忍睹。表面上是自己“没天赋”,本质上还是认知不到位,实践不到位,或者两者都不到位。没别的解释。

历史上,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是光靠天赋。他们都是先找到靠谱的认知,再疯狂实践。段永平曾说“常识最重要”,查理芒格也强调过“要不断向更聪明的人学习”。这些大佬们说白了,就是认知加实践。一个人如果把这条规律刻进骨子里,再普通,也能比别人快几倍成长。

但话说回来,为什么大多数人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还是做不到?关键在于,人性里总有侥幸。总想着有捷径,总幻想能绕过摔跤直接成功。结果呢?要么是买课囤课,给自己制造“我很努力”的幻觉;要么是乱干一气,最后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说过,人最容易陷入的偏差就是“过度自信”。我们以为自己在进步,其实只是忙而已。

那要怎么办?其实方法很简单:第一,死磕一次。哪怕是一件小事,也要让自己成为高手。比如学会游泳,比如练到能跑完半程马拉松,比如做出一篇能拿到10万+的文章。当你真正体验过从新手到高手的过程,你就知道这条路是怎么走通的。第二,刻意平衡。不要只顾学习也不要只顾实践,把两者放在一起,才会产生化学反应。第三,持续复盘。每一次练习后,问自己:今天我的认知有没有提升?今天我的实践有没有更扎实?

经济学里讲“复利”,其实成长也是一样。认知和实践结合起来,就是成长的复利器。你练一天没用,坚持三个月你会发现差距,坚持三年你就会成为别人眼里的高手。关键是,你愿不愿意相信常识,愿不愿意踏踏实实走这条不花哨的路。

成事高手和干啥啥不行的人,差别从来不是智商,而是有没有把“认知+实践”当真。说到底,你不可能靠事事平庸赢得世界。你只能靠在一个领域先做成高手,再把这套方法复制到更多领域。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就是因为他们敢死磕,敢相信常识,敢付诸实践。

所以今天的真建议就是:如果你过去没有在任何领域做到过高手,那就选一件事,哪怕再小,死磕一次。只要你走通了这条路,第二次、第三次就容易多了。你会突然明白,高手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步步练出来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穷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常识》 托马斯·潘恩
《学习的本质》 约翰·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