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青年炒股废物
2025-09-04
屏幕里一片绿光,我把手机挪了挪,手指还没按下“卖出”,心里已经咕咕直响。隔壁工位的小伙伴探过头来丢下一句:“兄弟,扛一扛,万点龙市。”我愣了两秒,笑不出来。表面看是股价跌了几根大阴线,深处却是同一类人的同一种焦虑:不想向下,不会向上,于是把希望塞进一张张筹码里,寄给了明天。
这些年,江浙沪的年轻人很会过日子,也很会做选择。结果呢,择业不想卷,创业怕亏,接班嫌烦,打工嫌慢,最后集体走进一个自以为“高自由、低束缚”的地方。说白了,叫股市。可偏偏,股市最不讲“自由”,它只讲纪律,只讲概率,只讲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决策买单。
我见过三种典型的身影。一个像冒存良,租着嘉里城的小工位,自称“家族资产管理人”,把五百万当成天使轮,梦想在东方奥马哈坐实一个席位。一个像李默,婚前豪言卖房炒股,婚后被一地K线套牢,爱情因共亏而稳固,人生因共套而沉默。一个像高子灵,白天在银行流程里挪来挪去,晚上在留学生群里找“救赎”,白天省下吹风机的几十块,夜里一把梭哈几百万。三个人的故事不一样,背后的矛盾却一模一样:用金融幻觉对冲现实焦虑,用父母的确定性对赌市场的不确定。
先把现象摆一摆,再把刀推向里。为什么明明知道“二级市场七亏二平一赚”,还要义无反顾地冲进去。为什么明明手里只拿得起“普通筹码”,脑子里却装着“顶级叙事”。为什么明明问的是“如何致富”,却总是掉进“如何取巧”。关键是,我们把“赚钱”当成果,却忽视了“方法”;把“自由”当愿景,却跳过了“成本”。
第一层,心理学的钩子。人为什么偏爱股市?因为这里的反馈快,想象空间大,叙事浓度高。卡尼曼说过,人特别容易陷入“过度自信”和“控制错觉”。你以为你看懂了“赛道”“逻辑”“龙头”,你以为你在“低吸”“左侧”“高抛”,其实你只是在为一次次随机波动找体面的解释。成功归因于技术,失败归因于运气,这就叫自利性偏差。久而久之,你越亏越想扳,越扳越离谱。
第二层,社会学的围栏。所谓“低配富二代”,父辈有现金流,但未必有强资源;把孩子送上学,却没给到路;能送到城,但送不进圈。结果呢,这一代最怕的是“阶层下滑”,最想的是“再上一层”。打工向上慢,创业向上难,于是就盯上了一个“好像能上很快”的地方。群体互相强化,海归小组里,段子一条接一条;留学群里,仓位一个比一个重。你以为你在“择业”,其实你在“择群”;你以为你在“选股”,其实你在“选同温层”。
第三层,历史的回声。古人说“富不过三代”,并非诅咒,是提醒路径。第一代用力气,第二代用规则,第三代要用见识。长三角的小家族,第一代靠实业,第二代靠资产,第三代如果只会“下注”,见识就会变成投机。历史给过太多注脚:从南海泡沫到郁金香,从日本地产到互联网概念,叙事总在换,机制没变过——贪婪与恐惧,交替上演。
第四层,经济学的底牌。财富的本质是“正现金流+稳复利”。股票当然能复利,但你的行为未必能。你用“再融资的逻辑”买了一个“讲故事的公司”,你用“增长的估值”追了一个“周期的顶点”。你没把现金流看清,就把现金流押上;你没把波动当成本,就把波动当朋友。曼昆告诉我们,机会成本永远是隐形的账单。你每一次按下“买入”,就把学习、事业、健康的时间一并付了。
第五层,婚恋与家庭的张力。有人以为,股市是男人的“最后尊严”,是女性的“第二收入”。但话说回来,把家庭资产绑在一个“公开的赌场”,把婚姻稳定押给一个“共同的亏损”,这不是勇敢,这是把“风险共担”误解成“风险放大”。风险管理有一句老话:永远不要下注你输不起的注。父母那一代懂,因为他们扛过周期;我们这一代不懂,因为我们在周期背风处长大。
说到这,别急着翻篇。真正有用的,是从“看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三步法,再加一条止损。
第一步,现象识别。把你现在的财务与行为拆开看。你用的是谁的钱,父母的、伴侣的,还是自己的;你买的是啥逻辑,价值、成长,还是纯热点;你如何做记录,有无交易日志、盈亏归因、资金曲线;你在不同市况下的手法是否一致,是否随风而动。这一步不评价,只记录,只看见。
第二步,原理校准。三个原理,刻进脑子。其一,期望值原理:策略不是靠一次盈利定义,靠长期期望定义。其二,风险预算原理:先定最大回撤,再谈收益目标;先算仓位风险,再算个股机会。其三,比较优势原理:如果你在某个市场没有信息优势、认知优势、纪律优势,就不要下注长期资金。格雷厄姆讲得很直白,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你要做的,是确认你投的是“重”的,而不是“响”的。
第三步,行动落地。先做现金流,然后做资产配置,最后才做交易。现金流来自两件事:主营工作与可复制的副业。资产配置守三件:应急金、低波动资产、风险资产。交易只占你净资产的一小块,用明确的规则管:入场标准、加仓条件、出场纪律、错误纠偏。每月复盘一次,每季调仓一次,每年体检一次。记住一句老话:能被衡量的,才可被改进。
止损,永远写在手心。不是盘中十个点的那种止损,而是人生层面的止损。四条红线,一条不破。第一,家庭安全垫不得动,至少六个月支出。第二,房贷、学费、父母医疗的钱不得动,这不是流动性,这是生命线。第三,任何借钱加杠杆进股市的行为零容忍,你不是券商,你也不是对冲基金。第四,出现连续三个月亏损且无法归因于策略的系统性问题,立刻降仓到三成以下,冷启动,回到学习区。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劝大家都别炒。不是。市场并非洪水猛兽,洪水猛兽是“没方法的贪”、“没边界的勇”。如果你真心热爱研究企业,乐于与优秀公司做时间的朋友,如果你愿意接受漫长与无聊、孤独与煎熬,那就去,用小仓位,以十年为单位,去学、去做、去熬。如果你只是想快点“翻身”,只是想“打一把大的”,那我劝你把这份冲动,换成一张清单:把写作练到能接商单,把短视频做成能卖课,把职业爬到能带团队。把确定性攒多一点,再把不确定性交给市场,胜率会更高。
再往里走一步,我们把“炒股作为救赎”的这件事,拆成五个角度,层层递进,别让自己迷路。
角度一,认知训练。每天读财报三十分钟,写一页“非技术化的投资备忘”。别堆术语,别讲黑话。就回答三件事:它怎么赚钱,它为什么赚钱,它还能赚钱多久。能写清楚,再谈下注;写不清楚,先存观察池。
角度二,行为纠偏。给自己设四个“交易闸门”。恐惧闸门:下跌时,先问“跌的是噪音还是商誉”;贪婪闸门:上涨时,先问“涨的是估值还是基本面”;从众闸门:群里喊买时,先关群一小时;冲动闸门:任何非计划内的交易,必须延迟二十分钟再按键。很土,但管用。
角度三,家庭协商。写一份“投资家庭公约”。谁出钱,谁做主,谁监督;亏到多少,谁拍板,谁兜底;每月一次家庭财务会,公开盈亏,解释归因,决定下一步。别用沉默保持和平,用透明换取信任。
角度四,职业锚定。把“主业创造现金流”当作第一性原理。跳槽、晋升、拿项目,都是提高现金流的最强杠杆。你越强,市场越不重要;你越弱,市场越致命。别把希望赌在不受你控制的地方,先把命握在自己手里。
角度五,替代路径。如果你只是想“钱更快一点”,试试低风险的正和游戏。做自媒体、做个人IP、做知识服务、做本地生意、做B端代运营,成本低、下行小、可迭代。短期不暴富,长期不暴毙。你没必要把“向上”的渴望交给“赔率不透明”的牌桌。
写到这儿,我把杯子里凉掉的咖啡又晃了晃,才想起一句最简单的老话:市场从来不欠谁赚钱,它只奖励守纪律的人,也只教育不守纪律的人。你以为股市是出口,股市只是镜子。镜子里照见的,是你对风险的态度,是你对时间的敬畏,是你对家庭的承担。
别把青春押在“可能”,把青春押在“可控”。别用一次“暴富”的传说,抵消一生“稳健”的常识。别做“低配富二代”的故事里那个最响的角色,做那个最稳的那个人。把手从键盘上挪一挪,把眼睛从K线上抬一抬,把心里的账算一算。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从来不在涨停板上,它在你每天能抓住的那点确定性里。
若一定要在市场里留下脚印,就踩准三步:看清现象,校准原理,落实行动;记住一条:先止损,再谈成长。能做到这四件,涨跌都不至于把你吞没。做不到,越晚止损,越疼。
愿你在最焦虑的年份,学会最笨拙的好方法。愿你在最诱惑的牌桌,守住最清醒的边界。愿你在最难的那一刻,记得把“自由”与“责任”写在同一张纸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聪明的投资者》 本杰明·格雷厄姆
《投资最重要的事》 霍华德·马克斯
《穷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
《原则》 瑞·达利欧
《经济学原理》 格里高利·曼昆
《非理性繁荣》 罗伯特·席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