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黄峥:读罗素—幸福与对自由的贪婪
2025-09-04
键盘啪啪响个不停,杯子里半凉的咖啡带着点苦涩,我盯着屏幕,心里却冒出一句话:为什么有些人目标一个接一个地实现,可心里依旧空落落的?看起来,他们的问题是“怎么达成更多目标”,但其实真正的问题是“达成了又怎样”。
小时候,我们都被教育要立志,要成为有用的人。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光听名字就自带光环。于是我们习惯了:先定目标,再想办法达成。但黄峥说,直到创业几年后他才意识到,目标达成和幸福,完全是两回事。这话扎心吧?因为很多人到三十岁、四十岁才突然发现:我跑得再快,心却没跟上。
结果呢?有人拼命去读《幸福的方法》,有人刷遍鸡汤文,甚至有人干脆摆烂。可偏偏,罗素一百年前就把这些问题写透了。他在《幸福之路》里说,要用常识和理性面对人生,别被嫉妒、虚荣和自我幻觉绑架。这话放到今天,依旧像一记闷棍。
说白了,核心矛盾就是:我们追求自由,追求幸福,可到头来往往被目标、欲望和比较反噬。自由像空气,想抓一把反而更窒息;幸福像影子,越追越远。
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人总是过度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分量。罗素说过一句狠话:不要指望别人像你一样看重你。是不是戳中你了?朋友圈发个动态,一直盯着点赞数;职场里做了件小事,心里巴望老板注意。可是别人心思压根儿不在你这。心理学叫“聚光灯效应”,你以为所有人都在看你,实际上大家忙着照顾自己。
第二,嫉妒让人失去快乐。罗素说,嫉妒不是从自己拥有的东西里找快乐,而是从别人拥有的东西里找痛苦。这话一针见血。想想看,你刚换的新手机,本来挺高兴的,一看到朋友用更新的款,心情瞬间灰了半截。社会学研究过这个现象,叫“相对剥夺感”。不是你过得不好,而是你觉得别人过得更好。结果呢?幸福感被吞掉。
第三,理性和情感的拉扯。罗素提醒我们,理性不是要消灭情感,而是防止那些会伤害幸福的情感肆意蔓延。换句话说,理性像方向盘,不是刹车。你想象一下开车,没方向盘只有油门,十有八九翻车。生活里呢?如果只有激情没理性,最后要么消耗自己,要么伤到别人。
第四,对自由的贪婪。罗素说他一生被三种不可遏止的追求支配:真理、爱情和同情。听起来很浪漫,可别忘了,他有四段婚姻。追求自由没错,可自由若无限放大,就可能变成别人眼里的伤害。社会学有个词叫“边际效用递减”,自由过了量,也可能带来痛苦。
第五,目标和幸福的错位。黄峥自己说,他从小习惯不断设定目标,优化路径,像打游戏一样冲关。但后来发现,目标完成并不等于幸福。这很像行为经济学里的“享乐跑步机”:你总觉得再跑快一点就能幸福,可跑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原地打转。
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意味着不要目标?不要追求?别急,答案不是非黑即白。罗素提到过“中庸之道”,听上去有点无聊,但里面藏着智慧。比如,你追求知识,可以,但别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怀疑漩涡;你追求爱情,可以,但别以“自由”为名忽视责任。换句话说,放弃部分自由,反而是更高阶的自由。
再换个角度。心理学家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里说,幸福不是目标,而是一种副产品。你全身心投入一件外部的、有意义的事情时,幸福自然跟上。就像种花,你盯着花是不是开得够美,可能失望;但你用心浇水施肥,花开的时候,你反而意外惊喜。
社会层面呢?我们身处一个高度比较的时代。财富、房子、职称、粉丝数,全成了对比的指标。但历史告诉我们,价值观是流动的。英国贵族比的是艺术,美国人比的是财富,中国人现在比的是房子。今天的非主流,可能是明天的主流。所以,如果你把幸福建在这种比较之上,迟早塌。
经济学的角度更残酷: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谓幸福,其实就是在有限中找到满足的能力。孔子说过:“知足者常乐。”听起来老掉牙,但你细想,这句话本质上就是对抗“欲望无限膨胀”的经济学逻辑。
回到生活。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刻:熬夜加班,盯着KPI,想象升职加薪后的爽感。可真的拿到结果,却开心不到三天,又被下一个目标压得透不过气。这就是目标和幸福错位的典型。
那怎么办?给自己止损。别把幸福寄托在“下一个结果”,而是学着在当下找到意义。罗素说过,兴趣要从无限完美的自我,转向外部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别总琢磨“我什么时候能更牛”,试着把注意力放到“我能为别人、为社会做点什么”。
你可能会说,这听着挺理想主义。但心理学早就验证过:长期的幸福感,往往来自“利他”,而不是“利己”。就像银行更愿意把钱借给有钱人,人类本能也更愿意把爱给不缺爱的人。但如果你反其道而行,把爱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你会发现,幸福感反而被放大。
到这,我们绕了一圈,还是回到那个问题:目标重要吗?幸福重要吗?自由重要吗?答案是,它们都重要,但不能无限放大。目标是方向,幸福是体验,自由是空间。三者要平衡,才不至于把自己逼疯。
可偏偏,大多数人就是在这三者里打转。有的人执迷于目标,结果幸福缺位;有的人沉迷于自由,结果责任缺席;有的人只想幸福,结果目标和自由都荒废。
说白了,幸福不是你拼命追出来的,而是当你学会止损、学会放弃的时候,才慢慢溜进来的。
写到这,我想起黄峥最后的那句反思:他质疑自己是不是过度揣测了罗素的人生。毕竟,一个不幸福的人,很难活到九十八岁。或许,这就是答案。幸福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在矛盾中找到和解的能力。
合十。如夜话,至此。
——
参考阅读:
《幸福之路》 罗素
《幸福的方法》 本·沙哈尔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享乐跑步机》 心理学研究论文
《社会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