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反内耗,从删掉这些好友开始
2025-09-04

电梯门合上那一刻,手机提示音咕咕响个不停,我下意识把屏幕亮度调低了一格,指尖在“发朋友圈”按钮上停了两秒。照片里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汤头泛着金色的油光,我却犹豫了:这是不是又会被人嘲“口味土”?看起来,我纠结的是“发不发这条动态”,可真正拽着我的,是“我到底在为谁活”。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跟我说自己“内耗严重”。睡前循环刷屏,起床莫名烦躁,发条朋友圈反复删改,像在参加一场没尽头的面试。结果呢,越努力“做自己”,越容易被不相干的人牵着鼻子走。说白了,内耗往往不是自己跟自己打架,而是“我”被关系网拽裂了。

让我想到一个女孩的故事。她每次晒跑步,底下总有人阴阳怪气;她发歌单,被人点评“造作”;她拍餐厅,被人嫌“怪品味”。久而久之,她开始在心里演练“如何不被骂”,直到有一天,工作不顺、评论恶意双重叠加,她在电话里崩了。可偏偏,她从没想过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把那些人删掉。

把社交当衣柜,很多人的衣柜不止塞满了不穿的,还夹杂着发霉的。打开柜门,你会先闻到一股潮味,然后才想起自己曾经喜欢的那件白衬衫。关系也是这样。看不见的“味道”,最能悄悄耗光你。

有人问,难道删人就能把人生过好?当然没这么神奇。可这就是关键点:不是删人能带来幸福,而是“把消耗你的元素剔除”,才能给有养分的关系腾出位置。更深一层看,删人不是结束,是开始。

我很喜欢把“反内耗”拆成一个顺手的三步:先看清信号,再做减法,最后筑一道护城河。信号是什么?就是那些让你“明明没干啥却莫名心烦”的瞬间。减法怎么做?把“有毒的话题、场合、账户、人”,逐个退出。护城河靠什么?靠把注意力投向能滋养你的长期关系和稳定日程。听上去耳熟,落到手上就不一样了。

先说信号。心理学有个直白的概念,叫“情绪感染”。群聊里铺天盖地的抱怨,会让没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也像发生在你身上。朋友圈里持续的嘲讽,会把你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拉到地板。你以为自己是“被动刷到”,其实是在“主动吸入”。这才是内耗的源头之一。

再看另一个角度。行为层面,很多自我麻痹行为都跟社交环境有关。喝酒、熬夜、暴食、无目的刷短视频,不一定是“意志力差”,更多是“情绪出口错位”。当你身处糟糕关系网,身体会不自觉去找一个短平快的逃生门,像夜里伸手去摸掉在床边的那颗糖。环境不变,习惯就像皮筋,弹回去也不奇怪。

社会学会提醒我们,人的状态是被网络结构裹挟的。你以为自己在“跟人相处”,其实在与一套隐形规范互动。谁在群里发狠话会得到高光,谁阴阳怪气就能吸粉,谁贩卖焦虑就能收割注意力,这些“场的规则”,默默在塑造你。换句话说,如果你长期泡在一池子讥讽里,却奢望自己温柔、稳定、专注,这不现实。

再换个口径。经济学讲机会成本。你的微信通讯录,像一个看不见的资产负债表。每多留一个让你不适的人,就要多付出一点注意力的利息。时间久了,复利滚上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为“无意义的社交”缴了高昂的税。止损,真的要趁早。

历史给过镜鉴。“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高冷,而是节制。水滋养万物,却不急不躁。把关系做淡,意味着把力量给“情义、分寸、成长性”,少给“撕扯、窥私、消耗”。不是看轻谁,而是看重自己。

说到这,你可能会误解“删人”的边界。是不是以后不听不同意见?是不是只留舒适区?但话说回来,我们要清理的不是“不同”,而是“恶意”。批评能帮你成长,羞辱只会让你坍塌。辨别标准并不难:对方是在“针对观点”,还是在“攻击人格”;是在“提供信息”,还是在“制造焦虑”。前者可留,后者请走。

现实里,最难处理的是那些“躲不开的人”。比如家人,比如业务上不得不合作的伙伴。这时候,真正的“社交断舍离”,主角不是对方,是你。你不一定能断联,但你可以过滤。过滤话题,过滤场合,过滤时间段,过滤互动频率。把“固定触发你焦虑”的元素找出来,像拆炸弹一样剪线。

我接触过一个来访者。她和男友经常为小事吵到深夜,她以为问题在两个人沟通技巧上。慢慢聊开,才发现,导火索往往发生在她当天和妈妈通话之后,或和三位“焦虑制造者”朋友喝酒之后。她每次被“全方位关心”和“恶意猜测”洗过一遍,情绪像气球被狂按,见到最安全的人时就爆了。明白这点,策略就清楚了。减少那些“特定话题—特定场合”的叠加,把“喝酒+议论私事”的组合拆开,把“说教+细节审问”的梗塞截断。

我们再把镜头拉回每个人的日常。你打开微信,看到的第一条信息,会决定你这一小时的心情。你回的第一个消息,会决定你接下来的优先级。你进的前三个群,会决定你今天的大脑噪点。看懂这一连串因果,你就知道该从哪儿动刀。

很多人总喜欢喊“我就是心软”。可这还没完,心软背后的脚本是“我不想让别人失望”。换句话说,你把“保持关系”当成了义务,却把“保护边界”当成了自私。可偏偏,真正把关系经营好的,恰恰是那些边界清晰的人。你能对别人说“不”,也才知道怎么对重要的人说“是”。

再补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你删掉谁,最好不是凭一时情绪,而是凭一些“小检测”。比如,最近的十条互动,你有几次是被迫应对;进入某个场景后,你多久会出现胸闷、叹气、咬牙;结束一次对话,你是更有能量还是被抽空。连着三次都在耗,你就有底气做决定。这不叫“冲动”,这叫“样本”。

有朋友会担心,删太多会不会孤独。可孤独不在数量,在质量。邓巴数告诉我们,稳定的亲密圈子就那么大,强迫塞满只会让彼此都站不稳。与其维持三千个“可有可无”,不如珍惜三十个“可说心事”。朋友圈不热闹,消息列表空空的,恰恰能让真正重要的人走到前排。

还有一个现实的好处。你一旦把无意义的噪点关掉,大脑会恢复一种“干净的疲惫”。这种疲惫来自做事本身,而不是被信息鞭打。晚上躺下,困得踏实,而不是被一句“你怎么还没……”炸醒三次。这就是删掉的意义:不让别人“租用你的脑海”。

说白了,社交断舍离不是“反社交”,而是“重塑社交”。你不是要把所有不舒服的人都清零,而是把握一个原则:让你变得更好的关系,就深化;让你变得更差的关系,就淡化。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内耗不是“被治好了”,而是“没了土壤”。

那条一键清理的路子之外,还有一条长期主义的路径。把你的“注意力资产”投给能复利的人和事。一个能认真倾听的人,一段能稳定增值的合作,一个能一起运动的伙伴,一次把手机留在包里的饭局。你会惊讶,原来幸福感也可以靠“稳步收益”。

我特别喜欢把“止损”这两个字放在明面上。止损不是“我失败了”,是“我不在错误里继续投”。今天的你,删掉一个让你发抖的群,屏蔽一个让你心紧的人,拒绝一场必然失控的饭局,都是在对未来的自己负责任。你不是变冷血了,你只是把体温留给值得的人。

再回到那个“牛肉面”的瞬间。我后来还是发了。因为我突然意识到,那些酸话,不能决定我的胃口。更重要的,那些会说酸话的人,已经在我的世界里没有了位置。评论区里,有人问配方,有人说附近哪家更好,有人调侃“看饿了”。手机屏幕暗下去那一刻,我大口喝了口汤,感觉这碗面更香了。

如果你也想开始,不用搞仪式感。今晚就做一件小事。退出一个群,或者屏蔽一个账号,或者删掉一个你根本叫不出名字的好友。明天做第二件。后天做第三件。动作不需要漂亮,但一定要持续。等过了一个月,你再回头看,你会发现内耗没那么爱找你了。

内耗这东西,不是“打赢了才自由”,而是“放下了就自由”。你清理的不是人,是自己的注意力;你保护的不是脸面,是自己的心。愿你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留下一片空地,种几棵慢树,和几个愿意并肩的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
《断舍离》 山下英子
《家庭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维吉尼亚·萨提亚
《社会比较理论》 费斯汀格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
《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 尼尔·埃亚尔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