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吴军:功夫没下够,用什么方法都是在浪费时间
2025-09-04

主题
功夫没下够,一切方法都是错觉:从“越忙越穷”到“做少而准”的进阶路

核心矛盾
人人渴望捷径,系统却奖赏长期。表层追的是“更多方法、更多任务”,底层要的是“更大格局、正确节奏、可复制能力”。焦虑想快点好,现实偏要你慢下来,把功夫落到位。

正文

一、对话在夜里开始:你忙成这样,为何还是原地踏步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收入还是上不去。”她盯着屏幕问我,指节发白,键盘哒哒两下就停住了。叮咚,手机又跳出一条未读,像催命的鼓点。

结果呢,多数人的困境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把力气用在了“看上去很勤奋”的地方。可偏偏,系统奖励的不是动作量,而是产出乘以影响力,再乘以成功率。

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会自愿陷进“越忙越穷”的怪圈。说白了,这是心理学里的多任务错觉与社会学里的角色绑架叠加,把自己活成了“好好先生”的工具人。

行动与止损:把今日待办减到三件事,只保留对业务与个人成长影响最大的那三件。给自己设一条“无用忙碌止损线”,当天出现两次“为了好看而忙”的行为,就立刻停手,回到最重的一件上。

二、节奏是命门:带宽只有60比特/秒,你拿什么同时兼顾
人脑的实时带宽极其有限,研究给出的量级只有几十到上千比特每秒。但话说回来,我们却执念于“多线程”,像在低配电脑上硬跑高配游戏。

结果呢,任务切换让效率断崖式下跌,错误率飙升。可这还没完,注意力被切得零散,长期记忆无法沉降,复利就没法发生。嗡——消息震了一下,你又被拽走了半小时。

关键是,节奏感不是慢吞吞,而是快慢有序,快在执行,慢在思考。经济学讲机会成本,博弈论强调可重复博弈中的信誉积累,职业发展关注“可迁移的职业资本”,节奏一乱,这三样一起打折。

行动与止损:给决策“慢三拍”,当天所有非紧急决策晚上再批一次,白天只做执行。给执行“快三格”,每个90分钟设定清晰目标,结束时只问一句:我把影响力最大的下一步推进了吗。

三、功夫论的真相:成就等式背后,是“做少而准”的残酷
成就等式有三个变量:成功率、影响力、速度。它们相加没用,必须相乘。做得再多,若成功率不高、影响力很小,最终还是小数。

说白了,十把芝麻堆不成一个西瓜。专业人士在意的,是把第一刀切在最厚的地方;是把资源先砸在产生“非线性跃迁”的点上。传播学里叫“可见度窗口”,历史视角看是“时代风口与个人能力的交集”。

但话说回来,怎么系统化地把事做成。那条“Z字形路径”很要命:站在基线上起步,盯住理论极限作为北极星,中间靠可复制的方法一段段攀登。越往上,路越窄,越需要自己摸索。咕嘟咕嘟,水到沸点之前都像没动静,越接近上限越难。

行动与止损:建立“影响力优先清单”,所有任务按潜在影响力权重排序,只做头部两项直到闭环。对低影响任务果断删、能否外包就外包,任何“填充忙碌”的活当场砍掉。

四、别当“好人”,要当“有用的人”:边界感,才是体面
很多人被“拜托文化”套牢,什么都答应,最后沦为搬运工。结果呢,你的稀缺带宽被低价值事务吃掉,真正能积累口碑与资本的事却挤不进去。

可偏偏,人情与原则经常拉扯。社会学里有个经典现象,团体对“好好先生”的情感回报很高,但对他职业发展的实物回报极低。博弈视角看,这是一场被动的、低收益的重复博弈,你越不设边界,对方越把你当“可消耗资源”。

关键是,边界不是冷漠,而是让自己在关键处“可用且可靠”。职业里,能够“吃自家狗粮”的人更有信度,做产品的人愿意先买自家产品,做内容的人愿意反复学自己的课,这是最强的自证。

行动与止损:写下你的“原则白名单”和“拒绝黑名单”,三行就够。每遇到请求,对照一次,不符合就礼貌拒绝,给出一个可替代选项或时点。把“逢请必应”的自动程序关掉,保留对高杠杆动作的能量。

五、格局是方向盘:看见行业,不只看见公司
历史告诉我们,站位不同,结局天差地别。有人投爱迪生,也投特斯拉和马可尼,投的是“电”这个产业的未来;也有人只盯一家出版社,最后颗粒无收。

传播层面,等大众一致叫好时,红利期往往已过。市场像潮水,第一眼是概念的热闹,第二眼是产品的打磨,第三眼才是人人可用的普惠。滴答,时间在筛选耐心,噪声会被洗掉。

经济学里,超额收益来自信息优势和耐心资本。职业发展里,优势来自“深入行业一年看见真问题”,而不是听两场大会就上桌谈平台。说白了,别追风口海报,去钻行业地缝。

行动与止损:给自己定一条“第三眼策略”。任何新领域,先用三个月只做用户与数据的田野调查,再用三个月只做一个能解决明确痛点的最小产品。若半年后仍无真实留存或现金流迹象,立即关停复盘,别用叙事自我感动。

六、长期这件事,要靠你自己“逼”出来:主动,才配得上好运
人生的际遇,总是福祸相依。泡沫破裂、招聘冻结、黑天鹅落下,表面像坏消息,但在主动者眼里是入口。有人在宿舍等通知,有人去面了一家“小公司”,从此跑进了大故事。

可这还没完,主动还不够。真正能扛事的人,会把自己逼到极限:人少钱少事多时,谁走都能顶上;团队还没资源时,先拿下第一单活命。传播视角看,这是你向外部市场发出的强信号:可靠、能打、对结果负责。

关键是,别等所有人都认可。当共识形成,超额收益消失;当风口最热,风险最高。职业也是这样,升职不是主线,能力复利才是主线。扑通,心跳在面临选择时会更快,但只要原则稳、节奏定,迟早等来那张“被看见”的入场券。

行动与止损:每个季度设置一次“极限周”,用七天在一件最难也最关键的任务上冲刺,过程公开复盘,结果以可交付物为准。把“共识性机会”的预算降到最低,把“非共识但可验证”的小赌注纳入组合,以小博大,以多博稳。

参考阅读
《浪潮之巅》/吴军
《见识》/吴军
《全球科技通史》/吴军
《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反脆弱》/纳西姆·塔勒布
《从0到1》/彼得·蒂尔
《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