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团COO干嘉伟:商业成功必须明白的50件事
2025-09-04
主题
做成一门生意的真正功夫:少而准、快而稳、能复制
核心矛盾
多数人沉迷“战术勤奋”和热闹叙事,社会却只为“被验证的价值”付钱。表面追的是人多、项目多、口号多,底层要的是大格局下的正确节奏、可量化的运营与可复制的组织能力。
正文
一、深夜的对话与一地的待办:为什么越忙越穷
“我把人都招齐了,指标还是上不去。”他把电脑合上,手指在桌面轻敲。嗡——,手机震了一下,又一个群在催进度。结果呢,忙成这样,钱却没跟上,问题出在哪。
提问其实很直白:社会不认可你的价值时,你赚不到钱。说白了,收入是客观世界对你“做同样的事比别人做得更好”的投票,不是对你的辛苦打赏。企业的生死,依赖于运营是否可量化、可衡量、可追溯、可控制,更依赖创始人的注意力而不是账户里的现金。经济学视角看,市场会惩罚无效供给,社会学视角看,组织会把“伪勤奋”包装成忙碌的秩序,心理学视角再添一刀,多任务错觉让人以为“多就是好”,可偏偏带宽只有那么点。
行动与止损该怎么落地。今晚把待办砍到三件能够被客户或业务真实感知的动作,只保留直接拉动收入、留存或关键转化的动作。给自己设一条硬规则,当天每出现两次“看起来很忙但不可衡量”的行为,就立刻停手回到影响力最高的一项上,让注意力成为最贵的资源而不是最耗的消耗品。
二、节奏是命门:战略不是名词,是每天前进30公里
很多人迷信“灵光一现”的战略,喜欢在PPT里写“转型、平台、生态”。可这还没完,真正决定生死的是把战略当动词,像远征队那样每天前进三十公里,哪怕风雪,也保持续航。历史的经验已经写在商战史里,颠覆者常常从低端切入,沿着一条能被客户付费的斜坡上爬,而不是站在高地喊口号。
那问题来了,节奏如何科学。认知上先做三层四面:先看市场体量、在线率、份额,再看客户数、频次、客单价、货币化率。方法上要建立现代决策体系:组一个“企业陪审团”来共识重大决策,设置程序正义的讨论流程,钉住少数关键证据来判断方向。传播与博弈的角度提醒我们,集体决策不是众口铄金,而是降低“单点失误”的系统工程。职业发展角度再补一句,创始人把时间投在“方向×机制”上,团队才有资格把力气落在“效率×质量”上。
行动与止损该如何收口。给公司装一块“节奏仪表盘”,把三层四面拆成十个能周周追的指标,给每个指标配一个能被落地的动作,不达标就自动触发复盘会。任何战略话术,必须对应一条可以明天执行的流程清单,没有流程的战略当天作废。
三、复制才叫能力:对标历史,借假修真,做少而准
很多管理者自评“我能管很多人”,但话说回来,管理不看你管过多少人,而看你是否掌握可复制的方法。真正的杠杆,是让八成的人达到组织内最顶尖那个人的八成水准。心理学层面,这叫“可模仿的榜样效应”;组织行为学层面,这叫把“英雄主义”转成“流程主义”。
说白了,学习最好的办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拔掉新叙事的外壳,找到商业史里的老内核,对标最早、做得最好的那一家,坐上时光穿梭机去学。波特的竞争战略讲得很明白,企业要么差异化,要么成本领先,要么聚焦,别在三条路上同时踩油门。护城河更是四条老生常谈的路:品牌、转移成本、网络效应、结构性成本优势。美团把自己定义为成本领先,学习对象就成了亚马逊,于是所有流程与激励都围绕效率设计,才有了那种“同样一条电影票能便宜二十块”的结构性优势。
行动与止损该如何动。给组织做一次“护城河体检”,把现在的动作逐条贴到四条护城河上,贴不上就归为战术项,贴上了才谈战略资源倾斜。制定“对标周”与“借假修真周”,派骨干去标杆企业实习式学习,回来在自家沙盘快速复刻,不求花哨,只求跑通。
四、销售不是鸡血学,是科学的仗:狂拜访、狂开店、无限供给
销售团队最怕两种极端,一种迷信“天赋与运气”,一种沉迷“口号与鸡血”。结果呢,规模化能力被掏空,组织吞下的是不可复制的幸运。可偏偏,销售的必要条件叫执行力,充分条件叫方法论,路径是先找到“可复制的销冠”,再用管理把他复制到一线,最后把供给端打开,形成“供给越多、效率越高、成本越低”的正循环。
案例摆在那里。美团在“狂拜访、狂上单”的阶段切换到“狂拜访、狂开店”,从营销路径走向电商路径,做成了“无限供给”的货架。经济学视角,一旦在单子里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换更多流量,规模效应就会放大,份额就会自增强。传播学视角,这也是一种“可见度工程”,同样的策略不需要新的故事,只需要更快的上线速度与更低的交易成本。战术层面降提成听起来扎心,但在成本领先的模型里,这步棋把效率调上去了。
行动与止损怎么写。为一线发一张“作战卡”,只保留两个关键行为指标和一个结果指标,每天回报不超过三行字。重做供给侧工具,让销售能自己“写单子”,把每一小时的动作直接转化成上架与成交。出现三天无新增有效供给,就触发“供给侧止损”,暂停拉新,集中火力扫清供给链路的阻塞点。
五、用人要有坐标:野生、见过、建过,才配得上扩张
招聘常坏在“没有坐标”。履历很漂亮,到了阵地发现不适配;外部空降很光鲜,结果一照搬就阵亡。社会学告诉我们,组织的自我叙事很容易把“资历”当成“能力”,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光环效应会让我们放大候选人的优点、忽略情境差异。
说白了,识人要用“三分坐标”。野生纯天然,能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耕熟;见过好体系,接受过一线巨头的系统训练,懂标准、懂流程;建过好体系,知道“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能因地制宜搭一个能跑的系统。组织进化的正确姿势,是借假修真:在做事的同时训练干部,让每一场战斗都能顺手长出一位能打的将。复盘(review)是最好的“手把手”,上级先讲“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评”,再让下级照着跑一遍,形成组织的共同语言。
行动与止损该如何落格。把所有关键岗位用三分法标记一遍,缺口优先补“见过”和“建过”的人。每周固定一次review,不谈情绪,只谈数据与动作,复盘完要有一个可以明天上线的改动。任何只拿价值观遮羞、却没有制度与流程承接的管理话术,当场剔除,给团队留出真实的成长路径。
六、成事的窄门就那几扇:在大时代里,把自己逼到极限
真正的生意,必须在“大时代、大赛道”里,才有做大做强的可能。等到所有人都认可,红利期往往已经过去。传播规律说明,当共识形成,超额收益就被抬平了;博弈论也提醒我们,赛场是可重复的,靠运气赢不了长局。历史的注脚早就写好,微软、苹果的诞生期与技术拐点同频,美团在艰苦的土壤里与强敌对冲,靠的是明确定位与无情执行,更靠一把手的定力与组织的成长。
那还差什么。差主动与极限。创始人要把自己逼到能顶任何一个坑的位置,小企业人少钱少事多,哪条线断了都能自己补上。职业发展放到个人层面也一样,别在每年反复“all in”不同口号,而是在同一条路上咬住一个窄门跑到头。经济学的安全边际提醒我们,组织的资金与情绪都要留余地,不为大起大落付出致命代价。滴答,一阵子过去,留在牌桌上的不是嗓门最大的,而是能稳稳打满每一个回合的那批人。
行动与止损怎样收束。列出你的“窄门清单”,只保留两件在大赛道里可被验证且你有结构性优势的事,把其余机会放入“延迟决策”盒。设置“极限周”,让一号位亲自下场,七天只为一个最难的里程碑负责到底。当发现团队一年内战略口号更换超过两次,立刻按下“战略止损键”,冻结新叙事,回到那条能被客户付费的老路上,把功夫补齐。
参考阅读
《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
《一网打尽》/布拉德·斯通
《精益创业》/埃里克·莱斯
《创新者的窘境》/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反脆弱》/纳西姆·塔勒布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深度工作》/卡尔·纽波特
《原则》/瑞·达利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