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退网后,「交个朋友」创始人黄贺首次对外发声,回应一切质疑!
2025-09-06
主题
罗永浩退网后,交个朋友如何转身为公司品牌
核心矛盾
直播电商的舞台,本来是个人IP的天下。观众认人,不认牌子。但当个人IP不可避免要退场时,企业是继续依赖“一个人”,还是升级为“一个品牌”?交个朋友的选择与挣扎,正好戳中了这个行业的矛盾。
正文
一、罗永浩的退场与未退场
那天的采访,黄贺戴着棒球帽,笑容挂在脸上,看起来轻松得像个大学生。但氛围里藏着一个紧绷的事实:罗永浩退网了。
大众眼里,交个朋友就是老罗。失去了老罗,交个朋友会不会像失去灵魂的壳?这几乎是所有人心里的疑问。
黄贺说得很直白:罗老师走了,但没完全走。他还会时常飞去杭州,出现在直播间,带货几场。可这就像莎士比亚写的“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观众在乎的,不是他偶尔来不来,而是整个品牌是不是能站稳。
所以说,交个朋友真正要回答的问题,不是“罗永浩在不在”,而是“没有罗永浩的时候,还能不能稳住?”
二、一场被迫的演练
把时间拉回到2020年的一个周六。那天是重要场次,货都备好了,可老罗突然肠胃炎,在医院打点滴。半小时后就要开播,怎么办?
黄贺硬着头皮上,和朱萧木、李正一起撑起直播间。结果观众人数少了一半,销售额却还有平时的七成。那一刻,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没有老罗,也能播。
这像极了社会学家布迪厄说的,场域里个体重要,但真正决定走向的,是规则和结构。交个朋友如果只靠老罗,那就永远是“工作室”,不是“公司”。
所以啊,他们开始尝试,把直播从“罗永浩直播间”变成“交个朋友直播间”,让40多个主播轮流播。观众一开始质疑,可慢慢发现,售后依然靠谱,体验没差多少,于是接受了。
三、流量之外,更要靠稳定
618大促,交个朋友掉到带货榜第五,东方甄选排到第二,很多人说他们不行了。但黄贺却淡定,说自己不追一时的高峰,要的是稳定。
《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强调分工让效率最大化。同样,在直播行业,能长期稳定供货、售后无忧,比偶尔爆一单更有价值。
黄贺举例,一个明星大V带来100万销量,但一个月才播几次;而交个朋友,一个品牌可以一周上两次,坑位足够多,长期下来更划算。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那我们该怎么理解?其实,这就是在给品牌塑造“确定性”。不是靠一次次爆点,而是靠长期可预期的积累。
四、品牌升级,像便利店一样常在
黄贺说,未来交个朋友要像“全家便利店”一样,成为随时能找到的存在。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直播行业少有的长远视野。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醒过,人类需求从生理到情感,再到归属感。购物不仅是买东西,还包含陪伴感、安全感。交个朋友试图用全天候的直播,营造这种温暖。
他们甚至想过24小时直播,最后因为凌晨三小时效率太低才停掉。可这背后透露的,是要把陪伴变成一种品牌承诺。不是喊“宝宝家人们”,而是管家式的服务——得体、周到、不谄媚。
说白了,这是把个人魅力,转化为制度化的品牌氛围。
五、做号不做人,是一次理性的选择
这几年,很多MCN爆火又坠落,原因都一样:押宝在一个人身上,红得快,崩得也快。
福柯曾说过,权力不是掌握在某个人手里,而是通过网络、关系流动。直播电商也一样,不能全系于一个人,而要把权力和价值分散到“号”。
黄贺的策略就是“做号不做人”。再火的主播,也要有搭档,四五个人轮换播。这样,哪怕有人离开,号依然能活下去。
这其实是把风险分散化的过程。经济学里叫“对冲”,企业里叫“组织化”。听起来冷冰冰,但背后是对长久的追求。
六、个人IP的终极启示
罗永浩这二十年,最大的成功不是某一款手机,也不是某一场演讲,而是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长期可靠的个人IP。
黄贺承接的,是把这种个人IP的能量,延展为公司品牌的壁垒。就像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观察到的,社会的变革常常不是瞬间爆发,而是积累后的质变。
直播电商走到今天,正在经历从“个人红利”到“品牌红利”的转折。交个朋友的尝试,不管未来成败,至少给了同行一个参照。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国富论》 亚当·斯密
《旧制度与大革命》 阿列克西·托克维尔
《知识考古学》 米歇尔·福柯
《区分》 皮埃尔·布迪厄
《动机与人格》 亚伯拉罕·马斯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