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学习的人,你把自己累死,也是个低效学习者!
2025-09-06
主题
不会学习的人,再累也只是低效学习者
核心矛盾
很多人以为自己一直在努力学,可结果却是学得越多,进步越少。矛盾就在于:他们把“学”当成了吸收,却忘了真正的学习是一个完整链条——索取、输出、实践。如果缺了环节,再多努力也白搭。
正文
一、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却没变厉害
夜里躺在床上,你是不是也会冒出这种疑问:我每天都在看书、听课,为什么还是原地打转呢?
罗迪格在《认知天性》里早就提醒过我们,不花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明天就消失了。你以为学到了,实际不过是过眼云烟。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样一群人去听讲座,有人记了厚厚一摞笔记,洋洋洒洒,可回家一翻,字迹还在,思路全忘。有人只记下三个问题,第二天立刻找同事讨论,结果反而在脑子里扎了根。
说白了,学习不是“听过”,而是“变成自己”。如果你只是机械地记录,再怎么努力,也只是累了个寂寞。
所以,当你觉得越学越焦虑时,先别慌。要问自己一句:我学到的东西,有没有走过“消化”的那一步?
二、学习高手的秘密,是做信息索取者
换个角度去感受,一次聚会里,大家闲聊时,有人只顾着寒暄,有人却抓住机会问出关键问题。前者一个小时后空手而归,后者带回满满一兜信息。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强调过,社会地位常常来自主动争取,而不是被动等待。学习也一样,靠的是“索取”。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索取不是厚脸皮,而是一种觉悟。你真诚提问,对方就会觉得被尊重,被需要,于是乐于讲更多。聊天扯淡也能变成课堂,差别只在于你是否愿意伸手去索取。
所以啊,下次遇到陌生人,不妨多问几句有价值的问题吧。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本活的书,只要你愿意打开,就能学到新东西。
三、把信息变成知识,靠的是输出
但话说回来,光索取还不够。很多人以为写了笔记就是输出,其实那只是打字练习。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学习也是这样,未经思考的笔记,不算输出。真正的输出,是把别人的信息揉进自己的经历里,再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那是一幅清晰的画面:同样是听一门课,有人把老师的话一字不落敲进电脑,像缩写教材。有人只记下触动自己的两句话,然后写一篇小短文,讲这两句话对自己工作的提醒。几年后,第一个人电脑里躺着一堆没翻过的文件,第二个人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体系。
所以说,别再满足于摘录别人的话了。你完全可以养成一个小习惯:每天把学到的东西写一段话,讲清楚它改变了你哪一点。那才算真正把知识刻进脑子。
四、学习的终点,是让身体记住
学过的东西,光留在脑子里没用,必须走一遍身体。
亚里士多德写道,我们是我们重复做的事情。卓越,不是行为,而是习惯。学习同样如此。
把时间拉回到生活场景。有人看了几十个吉他教程,从和弦到拨弦都背得滚瓜烂熟,可手指从未在琴弦上走过一步;有人只看了三节课,却每天弹上一小时,一个月后就能完整弹一首曲子。前者停留在脑子,后者穿透了身体。
说白了,学习的闭环必须落在行动。再多的“知道”,都不如一次“做到”。所以,别只顾着收藏资料了,哪怕今天只用五分钟,也要把学到的拿出来练一练。这样,知识才算真正属于你。
五、时间会放大差距
《人类简史》提醒我们,人类一切进步都来自积累,而积累的背后就是时间。学习能力和时间相乘,才决定一个人的高度。
刚毕业的头几年,大家差距不大。结果呢,五年过去,懂得边学边练的人和只顾“刷认知”的人,差距拉开了。十年之后,前者成了行业专家,后者还在找下一门“爆火课程”。
这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储蓄。每天一点点复利,看似没什么,长期下来却能翻山越岭。学习也是同样的逻辑,时间会放大学习方式的差距。
所以,当你觉得焦虑时,不妨宽心一点。学习的回报从来不是立刻出现的,它专门奖励那些愿意长期坚持的人。只要方式对了,时间就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六、别让学习变成幻觉
故事发展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能感受到,很多人其实不是不会学,而是被学习的幻觉骗了。
福柯说过,权力通过无形的规则塑造人。学习也有无形的幻觉,它让你以为自己每天都在进步,实际不过是在给焦虑找安慰。
设身处地去体会,你是不是也常常这样:收藏无数文章,报了好多课程,看着进度条往前跑,心里像打了鸡血一样。可等到真正需要用时,脑子一片空白。
说白了,学习不是堆积信息,而是完成闭环。索取,输出,实践,三环缺一不可。否则,你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困在低效里。
所以啊,下次想学新东西时,先别急着买课。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不能问出好问题?我愿不愿意写出点思考?我敢不敢拉开行动的第一步?答得上来,你才是真正走在学习的路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参考阅读
《认知天性》 亨利·罗迪格
《人生十二法则》 乔丹·彼得森
《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规训与惩罚》 米歇尔·福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