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难觉察到自己的缺点?
2025-09-09
又一次,裤子拉链没拉。自己没发现,别人都看到了。
这个画面是不是很熟悉?
更要命的是,不光裤子拉链,很多“缺点”“问题”,我们自己都很难觉察。别人闻着难受,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为什么会这样?
在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嗅觉疲劳”。比如你走进一家火锅店,刚开始觉得味道特别冲,但坐上五分钟,就没感觉了。因为你的嗅觉神经已经被“麻痹”了。换句话说,大脑自动屏蔽了那些一直存在的气味。可别人刚进来,还会被呛得眼泪直冒。
缺点也是一样。自己身处其中,日复一日,习惯成自然,反而对问题失去了敏感度。比如你脾气大,家人习惯了,甚至你自己都觉得“这就是我”,可外人第一次接触,就会暗自摇头。
还有一种情况,叫“盲区”。心理学家乔哈里窗提出过: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分四个区域,有些东西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有些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有些别人知道自己却不知道,还有一些谁都不知道。最危险的,就是“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区。你不自知,别人却心知肚明。这就是为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还行,别人背后可能已经贴上“傻叉”的标签。
再往深里看,人本能是有“自利偏差”的。什么叫自利偏差?就是一旦成功,归因于自己牛逼;一旦失败,就怪环境不好、别人不配合。久而久之,这种心理机制帮我们保护了自尊,却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看清真实的自己。别人都能闻到你身上的“烟味”,你自己却说:不就几根烟嘛,没啥味道。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身在局中”。比如开会时,有人滔滔不绝讲了半个小时,自己还觉得表达挺清晰,其实早就让大家昏昏欲睡。就像在一间吃了酸笋鸡和肥肠的屋子里,过五分钟你就完全闻不到了,可新人一进来立刻想捂鼻子。
为什么我们很难觉察到自己的缺点?因为三个机制在作祟:习惯化让你麻木,盲区让你失察,自利偏差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可怕吗?其实挺可怕的。因为真正能毁掉一个人的,往往不是他意识到的缺点,而是那些他看不见、听不进、改不了的问题。
那怎么办?
有一个最朴素的办法:经常假设自己是错的。假设自己是臭的,就会勤刷牙、多洗澡;假设自己是傻的,就会多读书、多学习;假设自己是自大的,就会少评判、多聆听。你假设自己没做好,反而能做得更好。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