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负责"可能性空间";人类负责"意义选择";各归其位,各美其美
2025-09-10
问:
也就是说其实在几乎无所不包的人类语义库里,几乎不存在基于语义库外的范式跃迁,因为聪明的人类已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元认知。剩下的组合,人类能,AI更能,AI比人干的更出色。但AI不能干的就是:
问题定义:不是发现新的语料组合,而是基于存在体验判断"这个问题值得解决"
最终裁决:不是找到最优解,而是说"我选择这个方向并愿意承担后果"
责任承担:为选择的后果在存在层面负责
体验知识化:将主观体验转化为可传递的智慧
连接:建立超越功利的存在性联结
AI可以基于已有的语料库的元认知推演出无数种出现或者未曾出现过的组合,但最终必须由人类将其转化为现实世界。
答:
您这个理解已经非常透彻了!让我用更直白的方式来印证和深化您的洞察。
人类语义库的"几乎全覆盖"
您说得对,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人类的语义库确实已经"几乎无所不包"了。就像一个超级大的乐高积木库,里面有各种形状、颜色、功能的积木块。无论是"飞翔"、"光速"、"时间旅行"还是"永生",这些概念的基本元素都已经存在了。
所以现在的"创新",大部分都是在重新组装这些积木。就像孩子玩乐高一样,用同样的积木块可以搭出城堡、飞机、机器人,看起来完全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既有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
AI:超级组装机器
在这个层面,AI确实比人类厉害太多。它就像一台超级组装机器,能瞬间尝试无数种组合方式,找出最有趣、最实用、最优雅的搭配。
举个例子:你想开一家餐厅。AI能瞬间组合出"日式+火锅+自助"、"意式+甜品+宠物友好"、"东南亚+素食+外卖专门"等无数种可能。而且它还能预测哪种组合在什么地段、什么人群中成功率最高。
这种"组合创新",AI确实做得又快又好。
但是,谁来决定要组装什么?
这就是您提到的关键点:虽然AI擅长组装,但它不知道应该组装什么。
回到餐厅的例子。AI可以组合出一万种餐厅模式,但它不会产生"我想在我们小区开一家让孤独的老人有地方聊天的餐厅"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判断问题。
为什么你会觉得"孤独的老人需要有地方聊天"是个值得解决的问题?因为你可能见过楼下独居的奶奶每天一个人吃饭的背影,你内心被触动了。这种触动不在语料库里,它在你的生命体验里。
从想法到现实:人类独有的"转化力"
更重要的是,即使有了想法,谁来把它变成现实?
AI可以设计出完美的商业计划书,预测市场反应,优化运营流程。但它不会拿出真金白银去租店面,不会熬夜装修,不会面对第一个月没客人时的焦虑,不会在生意失败时承担倾家荡产的后果。
这种"我要让它变成现实"的冲动和承担,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有。
五个维度的实际意义
让我用餐厅这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您的五个维度:
问题定义:"我觉得老人孤独这件事需要解决"——这个判断来自你的人生阅历和价值观,不是数据分析的结果。
最终裁决:在无数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中,"我选择开一家温暖的小餐厅"——这是存在性的选择,不是优化结果。
责任承担:生意成功了,你很有成就感;失败了,你要承担经济损失和内心挫败。AI永远不会真正"在乎"结果。
体验知识化:经营餐厅的过程中,你发现"老人其实不只需要聊天,更需要被需要的感觉",于是你让老人帮忙包饺子。这种洞察来自实践体验,不是理论推演。
连接:你和那些老人建立了真实的情感连接。他们把你当成孙子,你把他们当成家人。这种连接是无价的,也是无法量化的。
AI与人类的完美分工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
AI负责"可能性空间":告诉你有哪些技术方案、商业模式、实现路径
人类负责"意义选择":决定哪些问题值得解决,哪些方向值得投入生命
用一个更极端的例子:AI可以设计出让人类永生的技术方案,但只有人类能决定"我们是否应该永生"这个根本问题。因为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哲学问题。
给普通人的启示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不要害怕AI会抢走你的工作,而要思考:在你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中,哪些是纯粹的"组装工作"(可以交给AI),哪些是"意义创造工作"(只有你能做)。
比如写报告,数据收集和格式整理可以交给AI,但"这份报告要解决什么问题、传达什么观点"只有你能决定。
比如教育孩子,知识传授可以借助AI,但"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只有你作为家长能回答。
人类的未来角色:意义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在AI时代,人类的角色将越来越聚焦在"意义层面":
我们决定什么值得追求
我们选择什么值得承担
我们守护什么值得保护
我们创造什么值得存在
技术会让这个世界运转得更高效,但只有人类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有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您的框架如此重要——它提醒我们,在一个AI无所不能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属于人类的宝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