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定要为烂人烂事设置门槛吗?非也!一切来者皆为渡我
2025-09-10

问:

受众与场景

这类文章的受众多是职场人士、年轻人、以及在家庭人情中感到压力的人。他们往往正在经历“被人频繁求助却难以拒绝”的困境,心里明白自己吃亏,却又担心拒绝会破坏关系。读者在意的是:如何设立边界,既不被剥削,又能保留善意。阅读场景大多发生在通勤路上、午休时、晚间刷公众号时。


目标与成功指标

文章希望读者意识到:


零成本的付出会被贬值;


设立边界不是冷漠,而是自我价值的守护;


学会“有条件的帮助”与“替代方案”。


成功的衡量方式是:


完读率高(文章读完才会理解完整逻辑)。


转发率高(读者愿意分享给同样常被求助的朋友)。


咨询或评论区互动(读者留言讲自己的经历)。


核心论点与反论点


核心论点:不让任何人零成本接近你,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尊重和守护。


反论点:


“这样会不会太自私?人与人之间不就是互相帮忙吗?”


“设立门槛会不会显得冷漠,不近人情?”


回应方式:


强调“边界 ≠ 冷漠”,而是让善意更有分量。


举例说明:无门槛的付出往往导致关系崩解,而有门槛的帮助反而让关系更稳固。


范围与禁区


本次写:职场帮忙、朋友求助、亲戚借钱这些贴近读者的日常场景。


不写:过度涉及政治、宗教敏感话题;避免涉及个别企业/人物的负面点名。


禁区:不能许诺“完全不被利用的方法”,也不能鼓动极端对立(如“一律拒绝别人”)。


证据与来源


案例:职场“PPT救火队员”、家庭借钱的表姐、莫言的亲身经历。


引用:查理·芒格的名言;钱钟书的幽默拒绝。


来源需核验:芒格与钱钟书的引文是否为原话,莫言的故事是否出自采访。


结构与篇幅

结构可采用“问题—张力—解法”模式:


开头:日常场景引发共鸣。


中段:解释“零成本=不珍惜”,结合案例。


转折:提出“设立门槛不是自私,而是清醒”。


解法:三个策略(明确底线、有条件帮助、替代方案)。


结尾:升华到“健康关系需要双向成本”。


预计篇幅:1500–1800字。


风格与语气

关键词:克制、亲和、温和劝导、案例驱动、理性分析。

避免:生硬的鸡汤腔、网络口头禅(如“狠狠共鸣”“全网炸裂”)、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


披露与合规


如果用于正式公众号文章,一般不必特别披露 AI 参与,但在特定合规场景(学术/媒体)可加注“经智能助手辅助整理”。


注意版权:引用芒格、钱钟书、莫言语录时需注明出处或加上“据传/据报道”。


注意隐私:案例用化名(如“小杨”),避免暴露真实个人身份。


交付要求与时间


截止时间:若作为公众号文章,应在热点话题或转发窗口期(1–2天内)交付。


版本里程碑:


初稿(框架与核心观点)。


二稿(增补案例、润色语言)。


终稿(排版适配公众号)。


发布渠道:主要是公众号长文,也可延伸为短视频口播文案或朋友圈卡片语录。



以上提取文章的核心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他的本意是说,一个普通人要远离烂人烂事,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对方付出成本,从而知难而退,背后原因是一个人精力有限。

但若换一种角度,为啥一个人总在遭遇烂人烂事呢?不是他自己招感来的吗?因此要自我反思、反省,改变自己,烂人烂事自然远去。

第二节省自我精力的办法一定是竖起高高的墙,以及设立高高的门槛么?不是,当一个人修的处处在禅定中,哪管外部多少烂人烂事,一点不消耗你的精力,相反,你在广结善缘。

第三像水一样做人。不对任何人设置限制。物来则应,人来则迎。


答: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身边怎么总有些“烂人烂事”?不是有人找你借钱不还,就是有人频繁甩锅给你,或者明明不相干的事,最后总落在你头上收拾残局。你心里也疑惑,为什么倒霉事老是和自己撞个正着?难道是自己不会拒绝?还是自己命不好?

心理学里有个现象叫“吸引假设”。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方式,会在无形中吸引到相似的处境。换句话说,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一个总是过度付出、害怕冲突的人,很容易成为“烂人烂事”的磁铁。

但话说回来,解决之道真的只是“竖起高墙”“设立高门槛”吗?未必。那样或许能隔绝一部分人,却也可能把善意的人一并拒之门外,更可能让自己活得紧绷、疲惫。真正的智慧是:一方面要学会自省,改变内心的模式,让不必要的麻烦自然远离;另一方面要学会像水一样,以柔化刚,不设限制,却能自带分寸。

换句话说,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把世界推开,而是修炼自己,改变磁场。

想一想,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状态,其实都在悄悄招来烂人烂事。

有的人习惯性讨好。比如小林,职场上出了名的“老好人”。领导安排任务,哪怕已经忙不过来,他也不敢拒绝;同事临时甩个 PPT 过来,他立刻接手帮忙。久而久之,大家都默认他是“救火队”,凡事找他就对了。表面上是人缘好,实际上,他已经成为别人眼里的“零成本资源”。这类人最容易吸引不对等的人际关系。

也有人总是过度自责。明明事情不是自己做错,却下意识觉得“是不是我不够好,才让别人对我这样”。比如家庭聚会时,表姐总喜欢借钱周转,却一拖再拖不还。你心里明明不愿意,却觉得“不借是不是显得我小气?”于是咬牙又拿钱出去。长此以往,别人更笃定:找你最容易,不用付出什么成本。自责让你成了别人索取的温床。

还有一种情况是过度控制。看似强势,实际上容易陷入另一种困境。比如莫言曾说过,年轻时总想把一切掌控好,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就拼命想改变对方,结果发现最累的是自己。控制越多,反而越容易陷在烂事里。因为控制是一种执念,执念越重,反弹越强。

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可能落入这些模式。要么太软,要么太硬;要么怕失去,要么不肯放下。久而久之,精力消耗殆尽,烂人烂事像磁铁一样紧紧黏着。

那有没有更轻盈的方式?有的。心理学和生活经验都提醒我们,与其不停防御,不如学会调整心态和方式。

首先,自我反思是最关键的。与其抱怨“为什么总遇到烂人”,不如反问自己:“我身上的哪种习惯让他们容易靠近?”当你看清自己的模式,开始一点点调整,局面就会不同。比如,学会区分“善意”与“滥用”,在行动前问自己:这件事是否真的值得我投入精力?这样一来,你不会陷入无谓的消耗。

其次,不必总想着竖高墙。真正的智慧,是“以不动应万动”。就像禅修中说的,外界风雨再大,如果内心安稳,就不会轻易被扰动。一个修得安然的人,即便有人刻意刁难,他也能不动声色地接住,再轻轻放下,不让对方消耗掉自己。别人越想挑起你的情绪,你越是稳如磐石。这样的人,反而不容易被盯上。

再者,要学会“有弹性的回应”。比如,别人求助时,你不必一口答应,也不必冷漠拒绝。可以给出替代方案:“我现在没法帮你做,但我可以推荐给你谁谁”;或者:“我能帮你一次,但下次你要自己尝试”。这样的回应既守住了自己的界限,也保留了善意,让关系不至于破裂。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像水一样”。水看似柔弱,却能穿石;看似无形,却能随势。面对人情世事,如果总是剑拔弩张,自己先累垮。而若能像水一样,来者不拒却有自己的流向,就能自带一种从容。比如朋友找你帮忙,你不急着答应,也不急着拒绝,而是顺势听清对方的需求,再给出合理的回应。别人会慢慢意识到:你不是零成本的资源,但你也不是冷漠无情的人。

说到底,节省自我精力的办法,不是高墙林立,而是内心的安定。一个真正心定的人,不怕烂人靠近,因为他知道如何把他们化解在无形。相反,过度设防的人,往往内心最容易被击穿。

这让我想起丰子恺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同样,心态决定你吸引什么样的人和事。你若总抱怨,世界就给你更多抱怨的理由;你若学会自省、释怀,世界也会给你更多宽容与善意。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纷扰里,慢慢修炼成一个既有分寸又不失温柔的人。不怕遇见谁,不怕发生什么,因为内心已经足够安定。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