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你总觉得无聊?答案可能是心没定,而不是事不够多
2025-09-10

一个朋友和我说过一句话:“我最怕的不是忙,而是闲下来。”那天是周末,他难得不用加班,可坐在沙发上刷了两小时短视频后,整个人却空落落的。他笑着说:“好像一停下,生活就只剩下无聊。”我看着他手里翻来覆去刷的手机屏幕,突然意识到,这样的无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

为什么我们害怕无聊?因为心总想抓点什么。要么抓工作、抓消息、抓热闹,要么抓别人的评价、未来的期待。可一旦没有东西可抓,就像漂浮在空中,没有着力点,于是心慌、焦躁、失落。心理学里有个说法叫“刺激依赖”,意思是人习惯于外界的不断刺激,才能感觉自己活着。一旦刺激消失,便会觉得空虚。无聊,就是这种空虚的具象化。

我想到另一位朋友小林的经历。他辞职后打算休息一阵,可头一周就受不了。每天醒来,心里像有只猫在抓痒,不刷手机就坐立难安,不看点什么就觉得浪费时间。到第三周,他忽然崩溃似地跟我说:“我才发现,我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无聊,并不是外部缺了事,而是内心没了定。

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聊并不等于坏事。研究者约翰·伊斯特伍德在2012年发表的一项综述里提到,无聊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信号”,提醒我们当前的状态和内心需求不匹配。换句话说,无聊是心灵的提示音:你正在外求,却忘了向内。若心能定下来,不再攀缘,其实根本无无聊可言。

那天我特意做了个小实验。我在周日下午关掉手机,静静坐在书桌前。开始的十分钟,手指忍不住去碰手机,心里冒出“是不是有人找我”的念头。二十分钟后,焦躁感渐渐退去,我开始盯着窗外发呆。三十分钟的时候,忽然注意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竟然觉得安静得很美。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无聊,不过是心在找东西,而当心安定下来,原来安静也能生出乐趣。

不过,这样的实验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我记得有一回,下定决心去公园坐着不带手机。结果不到十五分钟,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眼睛四处乱瞟,手心出汗,最后忍不住掏出手机刷新闻。那一刻的挫败让我明白,心定不是硬撑出来的,而是需要练习的。这种返工式的体验很珍贵,它让我学会了别给自己设过高的期待,而是慢慢延长与“无聊”共处的时间。

心理学还有个有趣的发现,叫“心流状态”。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1975年提出,人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时,会进入心流状态,感到专注而愉悦。心流不是靠外部的刺激,而是来自内在的沉浸。想象一下,孩子画画时能忘记时间,老人修花时满心欢喜,那就是心流。与其说他们不怕无聊,不如说他们心定在当下,自得其乐。

我见过一位老人,每天下午都在小区长椅上坐两个小时。他手里拿一串佛珠,慢慢拨动,眼睛望着远方。有年轻人调侃他:“这么闲,不无聊吗?”老人笑笑说:“我在跟自己聊天呢。”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并不需要什么外部的抓手,因为他的心已经安稳落地。

对我们而言,要想摆脱无聊的恐惧,不妨从几个小动作开始。比如,你可以试着在每天睡前留出五分钟,把手机放下,单纯感受呼吸。哪怕开始的时候心里涌出各种念头,也别急着驱赶,只是观察。慢慢地,你会发现,心并不是时时刻刻需要外物才能安定。又比如,你可以为自己设一个“无聊时的清单”,不是用来填满无聊,而是让自己学会与简单的小事相处。可能是泡一杯茶,看着茶叶舒展;可能是随手写几句日记,哪怕只有一两行。

在这个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你可能会一边写日记,一边忍不住去看手机;你可能会冥想两分钟就焦躁不安。但没关系,这正说明我们太习惯向外攀缘了。每次返工,都是在提醒自己:再回来一点,再安静一点。

有研究显示,现代人平均每天看手机超过三小时,有的人甚至超过七小时。我们已经被训练成需要不断被“喂养”的状态。可真正的成长,是从内心不再依赖外界开始的。心定不是隔绝世界,而是即使外界喧嚣,你也能在其中自得其乐。

我记得荣格有句话:“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才会醒来。”无聊,只是我们在梦里不甘心的挣扎;心定,才是真正的清醒。

当你能喜欢上所谓的无聊,其实就是心定之后的自然状态。你不再需要外界时时刻刻的喂养,就能在最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独特的乐趣。那是一个人最安稳、也最自由的时刻。

愿我们都能学会与无聊共处,直到发现,它根本不是敌人,而是通往内心安定的一扇门。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