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声音越高,越容易散失;扎根于地的,才可能长久
2025-09-11
中孚: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象传:
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
凌晨三点,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条状态:“终于上了热搜,声音被全世界听见。”字数不多,却像一阵风,瞬间引来无数点赞和评论。可到了清晨,热搜已经下去了,那条状态也被删除。留下的,是一群人窃窃私语:“他太急了。”
《中孚》上九爻说:“翰音登于天,贞凶。”《象传》解释:“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意思是,鸟声飞上天,虽然响亮,却注定不能长久。如果把坚持错用在虚浮的地方,哪怕声势再大,也会带来凶险。
那天,发状态的人是我认识的创业者阿齐。他的公司刚拿到一轮融资,本该低调磨合,可他选择高调宣布:“我们要颠覆行业。”在酒局上,他看起来意气风发,举杯时却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声音小了,没人信你。”
资料显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的创业存活率研究,五年内能活下来的企业不到15%。那些活下来的公司,多数并不是最先喊出“改变世界”的,而是先熬过数不清的试错,再慢慢被看到。反观那些一开口就要“登天”的,大多没能撑过市场的冷风。
在与阿齐的对话中,他说:“我知道风险,但不喊出来,投资人怎么信?团队怎么有劲?”他的逻辑是,用声音制造信任,用声势来稳住局面。但问题是,信任如果只是靠喊出来,迟早会被现实打回原形。
他做过一个小实验:在公司内部,他要求每个部门每周都要发布“进展通告”,不管大小。刚开始大家很兴奋,办公室白板上贴满了进度条。但三周后,很多通告开始水分严重,甚至有人用PPT包装尚未完成的成果。团队里有人私下说:“我们是在做事,还是在做样子?”
果然,问题来了。一个核心项目的落地被拖延,投资人问起时,阿齐只能硬着头皮解释:“这是阶段性策略调整。”投资人没说破,但从表情可以看出,信任已经出现裂缝。这就是“贞凶”的味道——过度坚持在错误的方向上,反而招来凶险。
阿齐试图返工,他把那套“每周通告”改为“每周问题会”。要求大家不必汇报成绩,只需把遇到的障碍摆到桌上。刚开始冷场,没人愿意开口,担心说了问题会被视为无能。但他自己先起头,说:“我这周最大的失败,是盲目承诺了交付时间。”气氛才慢慢松动。几周后,团队开始把真实的困难拿出来,反而更快找到解决办法。
这让我想起古语:“翰音登于天,何可长也。”声音越高,越容易散失;扎根于地的,才可能长久。
资料显示,《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的一篇研究指出,企业的“过度宣称”往往带来“信任透支”。人们在短期内会被声音吸引,但当承诺兑现不了,信任坍塌的速度,比积累的速度更快。这并非个例,在不少科技创业潮里都屡见不鲜。
阿齐后来学会每天做一个小动作。他在会议结束时不再说“我们要领先行业”,而是问:“今天我们解决了几个实际问题?”这个小问题,把团队从虚空的口号,拉回到脚下的土地。
责任也必须有人承担。阿齐在全员会上,承认自己曾经误导了团队的方向,他说:“我为之前那段虚浮负责,从今天起,我只为落地的结果买单。”朋友评价他:“这句话才让人真正相信他。”
能靠信息差,就让AI帮他扫描竞品;需要价值取舍,就由他自己拍板;能小试可逆,就让产品先跑一小群用户;跑完就写成复盘手册。声音不必登天,落在地上,反而走得更远。
“翰音登于天,贞凶”,其实是一种提醒:真正的信任,不是靠音量赢得的,而是靠长久的实在支撑。越是高亢的声音,越要小心它转瞬即逝。
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真心,不该是空中的嘶喊,而应是落地的行动。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