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事七年,他让我看清一个人最糟的十四种样子
2025-09-11
问:
我有个同事,我有好几个方面对他不满、生气,第一已经交往7年了,对我还有些根本没啥的事情遮遮掩掩,而我什么事情都给他说,我觉得这人很虚伪、很假、不真诚,让我不满、生气;第二他喜欢推卸责任,甩锅,这让我很不满;第三他做事情拖拖沓沓、拖泥带水、焦糊不清,这让我很不满;第四他说话表达不清,或者他自己认为我表达清楚了啊,是你没听懂,或者他要反复去确认很多事情,这让我觉得没主见、没担当,这让我不满;第五一身负面情绪,这让我不满;第六在意自身穿的咋样,化的妆咋样,我说你爱咋样咋样,谁care,总喜欢问,不自信,这让我很不满;第七占人便宜,比如请吃了饭,说回请从没见着,公司里大家都买小零食分享,他从没买过,这让我很不满,觉得此人很自我、很自私;第八大龄女青年,还端着,认为自己如何如何,找对象还各种这不行那不行,我觉得他自我认知太低、太差,这让我生气;第九给他建议,关于找对象的,一遍遍找我要建议,但从未有任何行动,后来我就烦了,这让我很不满;第十不思上进,7年没啥长进,死咸鱼一条,这让我很不满;第十一出去总关注这一对多甜蜜,那一对多恩爱,然后回到自己身上,就反复碎碎念我啥时候才能遇到我的人,让我很烦;第十二记忆力极差,反应此人根本不用心,心思不知道浮在哪里,这让我很烦,就觉得此人虚浮的很;第十三给他分配了任务,不愿意做,我觉得他闲的很,却不愿意做,让我很烦;第十四,社会性的,女人都觉得自己是香饽饽,不让男人碰,要很高的彩礼,要男人哄着,要男人主动贴,都让我十分反感。所以当他心意的对象昨天宣布结婚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肯定回去大哭一场,内心里我就有幸灾乐祸的感觉,觉得爽。
答:
那天是下班后,公司楼下的咖啡馆,人不多,空气里还混着烘豆机的焦香。他推门进来,眼眶有点红,像是刚哭过。果不其然,坐下没多久,他丢下一句话:“她结婚了。”声音轻到几乎被咖啡机盖住。我愣了一下,心里却没涌出同情,反而有点幸灾乐祸的快感。因为太熟悉了,他一定会回家大哭一场,然后第二天带着满身的负能量继续来上班。
说实话,这种情绪我并不骄傲,但也不想否认。毕竟,七年了,我跟他共事太久,很多地方早就积怨满满。一次两次也就算了,年复一年,看到他那副样子,我心里难免起波澜。
他最大的毛病,是不真诚。明明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偏偏要遮遮掩掩,好像谁都要害他似的。可笑的是,我几乎所有事都掏心掏肺告诉他,结果换来的是一堵虚伪的墙。久而久之,我觉得自己像个笑话。
更让我火大的是,他总爱甩锅。团队出了问题,他第一时间不是想着怎么补救,而是立马划清界限:“这不是我的问题。”那一瞬间,我就感觉到一种彻骨的不可靠。工作不是你一个人的舞台,推卸责任不过是把大家都拖进泥潭里。
拖沓也是他的常态。一个本该两小时搞定的任务,他能磨蹭到第二天;明明交代得清清楚楚,他还要来回确认,最后还一脸理直气壮地说:“是你没表达清楚。”这样的反转,我听过太多次。久而久之,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但冷静下来想,他不过是把“不想承担”包装成了“别人不明白”。
有时候我看着他,觉得整个人被一层灰气笼罩着。负能量成了他的底色。你跟他说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他能立马接一句:“但明天可能下雨。”长期与这样的人待在一起,像是在慢性中毒。
他却偏偏在外表上下功夫,时不时问:“我这样穿好看吗?”“妆容有没有问题?”我起初还耐心回答,后来索性说:“你爱咋样咋样,谁在乎啊。”可他依旧一遍遍来问。那份不自信,像个无底洞。
还有件事刺痛我。他很少主动为别人付出。大家买零食一起分享,他从不买。吃饭时我们主动请,他说改天回请,但从来没见过行动。你说这是粗心?不,这是自私。一次两次也许能解释为忘记,可年复一年,那就是习惯。
对感情的态度更是让人摇头。他早就过了“随便找个就好”的年纪,可他还在端着,高高在上地挑三拣四。这不行,那不行,好像全世界的人都配不上他。可笑的是,他自我认知和实际情况之间,隔着深不见底的沟壑。
更让我无语的是,他总是来找我咨询如何找对象。一遍遍问,一遍遍听,最后却从不行动。我前几次还给建议,到后来只能无奈摆手:“你要是真想做点什么,就先去试一次吧。”但他依旧停在原地。
在职场里,他也没有什么进步。七年了,依然是那副“差不多得了”的样子。没有新技能,没有新突破,像一条咸鱼摊在那儿。甚至有时我怀疑,他自己都已经认命了。
他心思飘忽,记忆力极差。今天交代的任务,明天就忘。问起来,他还笑笑说:“哎呀,我就是记不住嘛。”可这不是记不记得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用心。心若浮在别处,再多提醒都没用。
有时候分配任务给他,他不是不懂,而是纯粹不愿意做。明明闲得发慌,却找尽理由推脱。这种消极,让我很烦。
更让人刺眼的,是他对社会现象的抱怨。动不动就说女人把自己当香饽饽,要男人哄,要彩礼高,要主动贴。听得多了,我甚至觉得他只是把外部的偏见当成自己失败的借口。
所以,当他暗恋的对象宣布结婚,我几乎能预见他的反应。他会哭,会怨,会陷入更深的自怜中。而我,竟有些解气。这种解气,说到底,是七年累积的愤懑在找出口。
可转念想,我也在被他影响。一个人能在另一个人身上留下这么多负面痕迹,本身就是警告。那天回家后,我对自己做了个小实验:在微信里翻出和他的聊天记录,把过去一年他问过的、抱怨过的、推脱过的内容,一条条浏览。结果发现,负能量的频率远比我想象的高。我合上手机,心里打了个冷颤——如果我不及时抽身,也许我会被这种模式拖下去。
于是第二天,我又做了另一个实验。我刻意在办公室里减少和他的交流,把时间放在别的同事身上。几个小时下来,我发现整个人轻松不少。原来,有些情绪真的是被迫输入的。
不过,事情也不是一刀切。我们共事这么久,总有点牵绊。我不能也不该用“彻底隔绝”来处理。毕竟团队协作需要最基本的尊重与沟通。我想起一句话:“能靠信息差,就让工具去抓;需要价值取舍,就由人来定。”对于他这种人,我没法改变,也不想改变。我能做的,是调整自己接收的程度,把握边界。
有次开会,他又在推责任。我忍不住当场说:“你要是不愿意承担,就别来参与。”空气瞬间安静。我做好了会有冲突的准备,可他沉默了半天,只是低声说:“好吧,那我来做。”这是少有的一次,他没甩锅。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有些时候,人是能被硬推一把的。
但更多时候,他依然故我。几天后,他又恢复到一贯的拖沓和抱怨。这就是所谓的返工。人不是机器,调一次参数就能彻底修正。改变,若不是他自己想,旁人再多推动都只是短暂。
我也开始学会接受这一点。就像心理学里常说的投射效应,我们讨厌别人身上的东西,往往也是在提醒自己别沾染相同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对他这么反感?因为我怕自己某天也变得像他一样,虚伪、自私、拖沓。
所以这段时间,我在笔记本上写下每天的自查:今天有没有推卸责任?今天有没有因为不自信而过度确认?今天有没有只抱怨而不行动?一周下来,我发现自己也并非全无问题。某些瞬间,我也会因为怕麻烦而想推掉任务;某些场景里,我也曾因为不够自信而反复问别人意见。只是我没有让这些成为习惯。
那一刻我明白,他的存在对我来说,也是一面镜子。只是这面镜子太刺眼,让我想推开,却又不得不看。
遗憾的是,他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而我能做的,就是确保自己不会成为另一个他。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