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刘润对话樊登:拼命培养员工,让他强大到足以离开
2025-09-12

上个月的董事会上,张总被问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你们公司业绩增长这么慢?"

他看着满屋子的投资人,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想起那些层层把关的审批流程,想起员工们小心翼翼的表情。明明每个环节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为什么就是跑不快?

这个问题,樊登在他的管理实践中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答案:放手。

不是放任不管的放手,而是基于深刻洞察的战略性放手。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对人性、对组织、对创新本质的深度理解。

张总的困境其实很典型。他把公司当成一台精密机器,每个岗位都是标准化的零件,每个流程都有明确的操作手册。80%的员工能做到80分,看起来效率很高,实际上却扼杀了真正的创造力。

在知识生产型组织里,游戏规则完全不同。真正的价值不是来自80%的人做到80分,而是来自10%的人做到10000分。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那种刷屏的内容,那种改变市场格局的创新,从来不是标准化流水线能生产出来的。

张总想起公司去年最成功的一个项目,恰恰是一个年轻员工在他出差期间"擅自"启动的。当时他很生气,觉得员工越权了。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事事都要经过他的审批,那个项目根本不可能诞生。

樊登的洞察在于,老板如果事事插手,就会成为公司最大的瓶颈。无论你多么优秀,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和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真正的生命力只有在自主状态下才能迸发出来。

这不是管理学教科书里的空洞理论,而是有血有肉的现实。

去年,张总决定做一个小实验。他挑选了销售部的一个小团队,给他们设定了年度目标,然后告诉他们:"具体怎么做,你们说了算,我不管。"

结果让他震惊。这个五人小组在三个月内的业绩超过了之前半年的总和。他们想出了很多张总从来没想过的方法:跟客户一起做直播,把产品演示做成短视频,甚至组织客户参加行业沙龙。这些创新的背后是深度的客户洞察和市场敏感度,是坐在办公室里制定标准流程永远无法获得的。

但放手并不等于放任。樊登提出的核心原则是用不确定性带来敬畏,而不是用确定性滋生懒惰。

张总开始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他不再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而是随机抽查关键节点。员工们不知道老板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时候会询问进展,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们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全力以赴。

相比之下,那些事无巨细的制度反而容易被钻空子。确定性容易滋生作假,概率容易诱发赌博心理。只有适度的不确定性,才能让人真正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激励机制上。

以前张总信奉高提成、高奖金的刺激模式,认为钱是最好的激励手段。但他发现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员工只关心短期业绩,客户服务质量下降,团队内部为了抢单争吵不断。

樊登的实践给了他启发:高底薪加年终奖,给员工安全感,激发善意和长期创造力。当员工不用为下个月的房租担心时,他们才有心思去思考如何真正服务好客户,如何创造长期价值。

张总把销售提成比例从30%降到了10%,但把底薪提高了一倍,并设立了丰厚的年终奖金池。一开始有员工抱怨,但三个月后,整个团队的氛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大家开始主动分享客户资源,互相协作,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钱确实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安全感、成就感、被尊重的感觉,往往比短期的金钱刺激更有效。

在目标管理上,张总也开始践行樊登的理念: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

他不再要求每个部门制定详细的季度KPI,而是跟团队一起设定大方向,然后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到达。这种OKR式的管理方式避免了官僚主义的僵化,让逻辑而非职位来决定具体的执行方案。

但这种管理方式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须能够容忍不确定性,能够接受员工犯错,能够区分哪些是无知的错误,哪些是傲慢的错误。

张总学会了一个判断标准:无知的错误往往成本可控,而且能促进学习和成长;傲慢的错误往往因为过度自信导致巨大损失。前者要宽容,后者要警惕。

有一次,市场部的年轻经理在没有充分调研的情况下选择了一个新的广告平台,结果效果很差,浪费了十万块预算。按以前的标准,这绝对是要被严厉批评的错误。但张总这次没有发火,而是跟这位经理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结果这位经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基于对失败的深刻反思,找到了三个高ROI的新渠道,为公司带来了上百万的收入增长。

这就是樊登所说的"鼓励无知的错误,避免傲慢的错误"。基层员工往往最了解业务细节,最贴近客户需求,他们的试错成本相对可控,但学习价值很高。

张总开始把公司从"机械态"向"生物态"转变。

机械态把员工当成可替换的零件,要求绝对的标准化和可控性。生物态承认每个人的独特性,接受一定程度的失控和犯错,追求的是创新突破而不是简单重复。

这种转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待员工成长的态度。以前张总总是担心员工能力太强了会跳槽,所以在培训和授权上比较保守。现在他开始主动培养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

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一开始很不理解:"老板,我们花钱培养员工,结果他们变强了就走了,这不是给别人做嫁衣吗?"

张总的回答让她印象深刻:"员工不是我们的私产,而是平等的个体。我们的目标是赢球,不是绑人。如果一个员工因为在我们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成长而有了更好的选择,那说明我们的组织具备了高人才密度和创造力。这样的组织,永远不缺优秀的人才。"

事实证明了这个逻辑。当公司开始真正投入资源培养员工时,虽然确实有人因为能力提升而跳槽到更大的平台,但留下的人更有归属感,新加入的人质量也更高。公司的整体人才水平不降反升。

更重要的是,那些离职的员工往往成为公司的活广告。他们会在新的平台上推荐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会把优秀的人才介绍到公司来。这种人才的正向循环,是任何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都无法实现的。

一年后的董事会上,张总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有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我们的增长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他说,"以前我们追求的是线性增长,现在我们追求的是指数级增长。以前我们把每个人当成80分的执行者,现在我们让10%的人做到10000分的创造者。这种模式下,一个爆款产品的价值可能超过之前十个常规产品的总和。"

投资人问他:"你不怕失去控制吗?"

张总笑了:"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控制得越紧,失去得越多。放手不是失去控制,而是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当员工有了自主权和创造空间时,他们会自发地为公司创造价值,这种内驱力比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激励都更强大。"

这不是鸡汤,而是基于实践验证的商业智慧。过去一年,公司的营收增长了200%,员工满意度提升了40%,客户续约率达到了95%。更重要的是,公司孵化出了三个具有独立IP价值的产品线,每个都有可能成为细分市场的头部玩家。

张总明白,这种管理方式的核心不在于技巧和方法,而在于对人性和组织本质的深刻理解。人不是机器零件,组织不是生产流水线。真正的创新和价值创造,只有在尊重个体、激发潜能的环境中才能发生。

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樊登的智慧更进一步:最好的管理是让员工不仅学会捕鱼,还能自己选择在哪片水域捕鱼,用什么方式捕鱼,甚至发明新的捕鱼方法。

也许这就是放手的艺术:不是因为无能为力而放弃控制,而是因为深刻理解而选择信任。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