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所谓好运,只要你相信你有好运,那便有。
2025-09-12
深夜,朋友突然发了一条消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好运?”我盯着那行字,心里却冒出一个反问:真有谁天生运气差到注定一败涂地吗?或者说,好运到底是上天给的,还是我们自己选的?
细看身边的例子,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那些看似“幸运”的人,多半不是坐等运气,而是习惯性地把自己推到一个更容易被好运砸中的位置。就像托马斯·杰斐逊说过的那句名言:“我越努力,就越幸运。”这句话常常被引用,却也常常被误解。它并不是一句简单的鸡汤,而是事实:努力让你暴露在更多可能性面前,而所谓好运,只是统计学上的必然。
我认识的一个摄影师,最初只是小区里帮人随手拍证件照。他常抱怨,怎么机会总轮不到自己。可他没停下,每天坚持练习,拍街景,拍人像,发在网络上。刚开始没人看,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在自我感动。半年后,一家杂志编辑无意刷到他的作品,主动联系。他说那是“运气”。可真的是吗?没有那半年,他的作品根本不会存在在那个时间点被人看到。
好运,常常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被别人误以为是“突然的偏爱”。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确认偏差”。当你确信自己是倒霉蛋时,大脑会主动放大所有负面信号。地铁刚走,觉得自己又迟到;投出去的简历没回音,觉得是命运的打压。可是,当你换个角度,把自己设定为“幸运体质”,哪怕遇到同样的挫折,也会去找那一点点积极意义。一次错过的列车,可能让你避免了不必要的会议;一次失败的面试,可能让你留下来等到更合适的机会。
这并不是盲目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心智训练。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曾刊登的一项研究,乐观者比悲观者平均寿命长7.5年,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也更容易被团队接受。换句话说,信念本身就会改变结果。
在与一位创业者的对话中,我问他:“你觉得自己成功靠的是什么?”他愣了一下,说:“我觉得我是有好运的人。”可细聊才知道,他每天睡不到六小时,写方案、找投资、谈客户,几乎没有喘息。所谓好运,只是外界对他多年坚持的一句简化标签。表面上,他轻描淡写;实际上,他用尽全力。
这并非个例,在体育界、艺术圈、甚至日常生活中都屡见不鲜。乔布斯曾说过:“你必须相信点什么,直觉、命运、人生、因果,随便什么。这种信念让我不曾放弃。”信念让他在被赶出苹果后仍能再次归来,带领公司创造奇迹。
信念,就是运气的底层逻辑。
但这条路并非没有风险。有人把“好运信念”理解为盲目自信,结果把该试的小实验忽略,把该承担的责任推脱。真正的好运信念,不是放弃谨慎,而是敢于在小范围内反复试错。能靠信息差,就让AI去抓;需要价值取舍,就由人来定;能小试可逆,就先做小实验。跑完就把经验写成自己的使用说明,这样,哪怕失败,也能留下新的筹码。
我见过一个年轻设计师,她坚信自己会遇到好机会。于是,她给自己设定的动作是:每个月主动约一次陌生人咖啡聊天。刚开始,她常常被拒绝,甚至有人临时放鸽子。但她坚持了下来,记录每次对话的收获。半年后,她拿到了一个推荐机会,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公司。她笑说:“看吧,我就是幸运。”其实,那是她用几十次小试,换来的必然。
好运,并不是闪电劈中你,而是你手里握着的那根避雷针。
能量不足时,我们常常陷入“无意义耗散”。抱怨命运、责怪环境,看似发泄,实际上消耗了本该用来积累的心智能量。真正的好运制造机,是让能量持续流动,形成心流状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指出,幸福就是内心有序的流动。反之,混乱和分散,就是熵的表现。你以为自己缺少运气,其实只是能量被浪费在无意义的抱怨和恐惧中。
一个小实验:今晚睡前,写下三件今天值得感激的小事。也许是公交车正好赶上,也许是陌生人帮你扶了一下快要倒的书。坚持一周,你会惊讶地发现,好运感真的变多了。不是因为世界突然对你更好了,而是你开始捕捉那些本来就存在的善意。
或许,这才是好运的真相:它并不是外界赠予的礼物,而是你心里的一种选择。你相信你有好运,那便有。
最后,我想起一位朋友在聊天时说过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怕的是把好运看成稀缺的恩赐,而忘了它其实是一种习惯。”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