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千万别搞这5种自杀式社交
2025-09-12

夜里十一点的地铁,车厢里的人都低头刷着手机。一个年轻人突然抬起头,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我好像明白了,做商业就是要靠悟性。”旁边的中年人听见了,笑了笑,没有多说,只在心里想:悟性?你要是没读过几本真正的书,那悟性多半只是幻觉。

这就是很多人常犯的错。以为一瞬的灵光就是答案,却不知道,那些看似随口而来的洞见,其实是别人几十年啃书、做实验、积累经验之后的基本功。杨绛先生那句“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听起来像一句调侃,其实是极冷静的提醒。

我见过不少创业者,在茶馆里拍着桌子说:“我想出一个全新的理论!”兴奋得手舞足蹈。可当我问他,有没有读过《组织行为学》,他愣住了。过几天再见面,他低着头说:“原来书里早就写过,比我想的完整一百倍。”顿悟?只是别人早就铺好的地基。

顿悟当然重要,但真正的顿悟,从来不是天外飞来的灵感,而是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就像学骑车,摔了几十次,腿上青一块紫一块,某个瞬间突然找到了平衡,那才叫顿悟。没有摔倒过一百次,哪来的那一秒的稳住?

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商业巨头的创始人,早年都啃过大部头。巴菲特读书的量每天超过500页,比普通人看新闻还认真。稻盛和夫在创业时,不是去找灵感,而是每天从会计到哲学一页一页读,把最枯燥的知识一点点啃下来。顿悟从不是起点,而是终点。

问题是,现在太多人急着要捷径。他们更愿意看几篇书评,听几场讲座,摘几句金句,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全貌。殊不知,那只是碎片。真正的成长,要搭建一棵完整的“认知之树”。树干是学科框架,枝条是案例和应用,花叶是你个人的理解和顿悟。少了树干,枝叶无处可挂。

这也是为什么,书分轻重缓急。教材类的经典,必须像凿壁偷光一样硬啃。它们难,晦涩,读起来困得打哈欠,但一旦啃透,你的底盘就稳了。然后才是那些随着年龄反复可读的书,每一次阅历不同,收获也不同。再往后,是只需看解读的书,了解观点即可。而那些追热点、拼概念的速成书,不读也罢。

有人问我:“为什么非得那么苦?不能直接学应用吗?”我举个例子。一个朋友说他懂定价,于是推出了产品,标了一个“心理价位”。结果市场反应寡淡,他很困惑。我让他回去读赫尔曼·西蒙的《定价制胜》,里面把定价的心理、逻辑、模型写得明明白白。他这才发现,自己以为的经验,其实只是表面。真正的底层逻辑,他从没掌握过。那一刻,他才知道什么叫“没啃过书,必然要在现实里交学费”。

这并非个例。在管理学上,我见过经理人天天喊“要卓有成效”,却从未读过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战略上,我听过企业家热烈谈“差异化”,却从未真正钻研过波特的《竞争战略》。他们嘴里的顿悟,听上去像火花,实际上只是纸屑。

读书的过程,正是让你不断返工、不断修正的过程。你以为自己理解了,结果一做题,一考试,才发现全是漏洞。失败,逼你回头再读,才一点点读懂。这种返工,其实是最宝贵的成长。

我建议过一个年轻同事,做一个小实验:每天关掉手机两小时,只读那本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他坚持了一周,忍不住抱怨:“太枯燥了,根本读不下去。”我说:“这就是基本功的残酷。你能熬过这关,才能配谈顿悟。”一个月后,他突然跑来对我说:“原来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不只是图形,它真的能解释我手头项目的定价问题。”那一刻,他是真的顿悟了。但顿悟的背后,是三十天的死磕。

外部证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剑桥大学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真正长期成功的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早期都系统学习过基础学科,而不是只靠经验。他们的成功,不是灵光一现,而是厚重知识沉淀的释放。

所以,学习商业,必须有次序。先搭框架,再补细节,再扩视角。像爬山,先得找到主峰的路径,才能沿途欣赏风景。否则你在山腰乱绕,只会原地打转。

责任在谁?在你自己。没有人能替你啃完那几本厚书。导师能指方向,AI能帮你找资料,但谁来挑灯夜读?只能是你。就像古话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学习,缺一不可。

我想起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你学到的知识会不断积累,复利的效果无人能夺走。”书本就是你的本金,顿悟是利息。没有本金,哪来的复利?

合上书,你可能觉得头昏脑涨。但过几年再回头,你会惊讶,那些知识已经变成了你的语言、判断和选择。那时,你才真的有了属于自己的顿悟。

商业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你要的那一瞬的开窍,是靠成百上千小时的默默阅读支撑起来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