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18岁谷爱凌年入超2亿背后的真相:普通人想成功,天分和环境哪个是关键?
2025-09-12

清晨的风吹过高铁站台,一个年轻人拎着行李箱,神情有些恍惚。身边同龄人,有的去北上广深追逐机会,有的留在家乡安稳生活。他突然想起前几天刷到的一句话:“普通人要逆袭,天分远不如环境重要。”这句话像一枚钉子,狠狠敲在他心里。他问自己,真的如此吗?

我们常常羡慕天才。谷爱凌年仅十八岁,签下三十多个代言,年收入超过两亿元。媒体写她是“天才少女”,智商高、颜值高、运动能力超群。但细究她的成长轨迹,你会发现另一重事实。她三岁学滑雪,钢琴、芭蕾、骑马、足球样样都尝试,母亲谷燕在教育上的投入高达百万美金。换句话说,她的天分固然稀有,但真正让她脱颖而出的,是一个为天分提供肥沃土壤的环境。

那我们普通人呢?没有百万美元的教育投资,没有顶级资源的陪伴,是否就注定无法翻盘?未必。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主动把自己放进一个更合适的环境。

资料显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曾在一项研究中指出,人的自控力水平与环境因素紧密相关。当你身边的人在学习时,你更容易自律;当你周围充斥着娱乐与懒散时,你更容易放弃努力。这并不是意志薄弱,而是环境在暗中塑造。那天,一个年轻的写作者告诉我,他在家始终写不出字,家里嘈杂,诱惑太多。后来他每天去书店,买一杯最便宜的咖啡,逼自己坐上一整天。三个月后,他写出了人生第一篇爆款文章。

这就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小实验:试着换一个空间,把自己置于更容易专注的氛围里。你会发现,行为的改变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对环境做出细微调整。

然而,环境并不会永远顺从你。失败和返工在所难免。有一次,我曾劝一位学员加入线上训练营,他兴冲冲报了名,结果一周就掉队。他抱怨说,群里的同学写得太好,反而让他压力更大。半年来,他几乎没动笔。后来他再次回来,这次不再急于跟别人比,而是规定自己每天只写两百字,不论好坏,先完成再说。渐渐地,他从畏惧环境到利用环境,被群体的节奏牵引,半年后竟成了坚持最久的人之一。可见,环境不是万能的,它需要你找到契合自己的切入点,哪怕是从最小的动作开始。

在北京,我曾见过另一种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年轻人,下班后,一群人相约去书店参加读书会,另一群人则在KTV吼到凌晨。表面上看,只是娱乐方式不同,实际上,这背后是一种长期的环境差异。前者在氛围里积累认知,后者在习惯里消耗精力。十年之后,这种差距往往会呈现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这并非个例,在无数城市故事里屡见不鲜。

那环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既是限制,也是阶梯。小城市机会有限,你再努力也可能触顶;大城市机会更多,环境能放大你的潜力。但现实是,许多人因为家庭责任、经济压力,无法轻易迁移。那怎么办?答案是:优化现有环境

这就像在屋子里种花。你可能没有温室,但你完全可以搬到阳光更充足的窗口;你可能买不起昂贵的肥料,但你可以学会浇水、修剪。普通人想要的不是一步登天,而是创造一个能让自己慢慢生长的环境。

在与一位教育专家的对话中,他说过一句让我记忆深刻的话:“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替孩子选择未来,而是帮孩子营造一个能自主探索的环境。”其实,对成年人而言亦然。你今天读的书,结识的朋友,进入的圈子,都在悄悄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信息环境同样重要。那天,我翻看一个朋友的朋友圈,几乎全是负能量的吐槽,什么“工作太累”、“老板太坏”、“生活没希望”。看久了,我竟也感到压抑。而另一个朋友,朋友圈里是每日的读书笔记、健身记录、和孩子的温馨瞬间。无形中,我更愿意和后者交流,因为他的信息环境,让我感到向上的力量。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传染效应”,意思是情绪和行为在群体里会迅速传播。靠近积极的人,你会被牵引向上;沉浸在抱怨的氛围,你也会不自觉地下沉。

所以,普通人想要所谓的逆袭,不必过分纠结天分。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合适的环境。哪怕不能立刻迁移到大城市,也能从改变书桌上的一盏灯、手机里的信息源开始。这些微小的动作,最终会积累成质的差异。

或许你会问,是否真的有保证?没有。环境不是魔法,它不能替你承担努力。但它能让你少走弯路,让你在跌倒时有更大的几率爬起来。正如古语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环境,就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却最重要的器。

朋友评价一个年轻女孩时说:“她并不比别人聪明多少,但她总能找到让自己前进的环境。”那一刻我明白,所谓格局,不是你一开始站得多高,而是你是否愿意为自己营造一个能不断生长的土壤。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