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不得不承认,事业、家庭、财富,多半靠运气… 如何成为最好运的人?7点
2025-09-13

深夜的候车厅,灯光刺眼,广播里传来机械的播报声,一个男人低着头坐在角落里,鞋面沾了雨水,显得灰扑扑的。他刚刚丢了一份工作,手里攥着那张写着解聘原因的纸,皱得像一团废弃的旧布。他自言自语:“为什么偏偏是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身边路过的旅客没人理会,他的声音淹没在拖箱子的滚轮声里。可他没注意到,半米开外,有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心里闪过一个念头:或许,他该换个角度去想运气。

人常常在失落的当口,把一切归咎于“坏运”。可仔细去追问,真的是运气不好吗?还是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出了偏差?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大学毕业那年没考上公务员,被亲戚说成“运气差”,那段时间他确实消沉过。可后来,他跑去做销售,每天见几十个人,硬着头皮推销。两年后,他成了部门的业绩冠军。再过两年,他已经跳到另一家公司,带团队出差,收入翻了几番。他自己回头说,那一次“倒霉”的落榜,是逼他走向另一条路的起点。他说:“如果我一直抱着‘我运气不好’的想法,可能真就没下文了。”

表面上看似偶然,其实背后常常藏着因果。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里提到,乐观者在面对同样的不顺时,往往会把它看成短暂的、局部的,而不是永久的、全面的。换句话说,你是用“坏运”来定义一件事,还是把它看成一次经验,会决定后续的走向。这个细节,往往是好运和坏运的分水岭。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说自己没有好运,其实是因为不肯迈步。还记得疫情之后的那段时间,身边不少人抱怨“机会没了”。但有个姑娘,她在朋友圈写:“待在家里再久,也不会有人敲门送来好运。”于是她开始每天在社交平台上直播朗读,哪怕只有几个人听,她也坚持。三个月后,她收到了出版社的邀约,把朗读集结成书。她说:“我不信运气会自动找上门,但我信只要我动起来,总会遇见一点点好事。”这是个小实验,她每天播十分钟,不花一分钱,风险几乎没有,可偏偏这个动作,把她的人生推到新轨道。

如果你观察那些所谓的幸运儿,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他们拒绝承认坏运的标签。一个朋友骑摩托车摔倒,脸都擦破了,同伴劝他:“今天别骑了,你运气不好。”他笑着回答:“不是运气,是技术还不够。”于是第二天,他照旧去练。那次摔跤对他来说不是厄运,而是提醒。正因为这种思维,他越来越稳,最后真的成了赛场上的常胜将军。失败并没有被他当成运气的打击,而是练习的一环。

当然,并不是所有转念都会立刻带来成果。有一次,我尝试去做一个采访专栏,满怀期待找了几位企业家聊他们的创业故事。结果第一篇发出去,阅读量惨淡。我一度觉得是不是“时运不济”,可冷静下来分析,发现采访形式太生硬,读者不买账。我返工修改,把故事和人物细节写得更生活化,再发,果然效果好了许多。这就是一次失败后的修正。要是真信“我倒霉”,大概那一刻我就放弃了。可是把原因找出来,哪怕辛苦一点,结果完全不同。

关于运气,古人早有洞察。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你能安于当下,顺其自然,就不会被外界的喜怒悲欢左右。换到今天,也就是一种心态的选择。当你把每次不顺都看成命运的惩罚,你就在强化坏运的暗示;而当你把它们看成另一个安排的伏笔,你就在为好运预留入口。就像那位老太太的故事,拐棍倒地没人帮她捡,她起身自己弯腰,正好躲过了从天花板掉下来的碎物。她说:“谢谢你什么都没做。”那一刻,所谓的“不顺”,正是最好的保护。

资料显示,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团队在2018年的一份研究中指出,人对随机事件的解释方式,会直接影响幸福感和后续行为倾向。那些把偶然事故看作“糟糕运气”的人,更容易回避尝试;而把它看作“学习机会”的人,反而更积极主动。这份数据背后的逻辑,其实跟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差不多:运气本身不是实体,而是我们给事件贴的标签。标签不同,走向就不同。

生活里的细节更能说明问题。有个同事常爱抱怨,说快递总被弄丢,出门老是堵车。他身边的人也逐渐远离,因为这种抱怨像阴云一样,让人压抑。另一个同事,遇到同样的堵车,却笑着说:“正好练耐心。”久而久之,他成了大家愿意靠近的人。运气会不会真的因此变好?也许不能马上量化,但他的人际关系、情绪状态,早已在悄悄改变。这就是好运接好运的隐形逻辑。你成了一个带来好感的人,好人自然愿意靠近你,好事自然更容易发生。

再说个关于“事与愿违”的例子。朋友买房时,看中了一套心仪的户型,临到签约却因为房东临时涨价而告吹。当时他骂自己“真倒霉”。可几个月后,他阴差阳错看上另一套房子,采光更好,周边配套也完善得多。搬进去后,他笑着说:“幸亏当时那一单没成。”所谓的不顺,往往只是把你推向另一个选择。只是当下的人很难看见未来的转折。

这并非个例,在创业、职场、感情里都屡见不鲜。2018年,一位年轻人因为年终奖不理想,愤然辞职。他原本九成可能会继续留在原公司,如果老板多给五万,他就不会走。可偏偏没有那五万,于是他去创业。几年后,他的公司稳定成长。他说:“最初我觉得是坏运气,其实是命运逼我换道。”当下的不顺,最终成了好运的起点。

这里有个小动作,你不妨也试试:每天晚上,把当天遇到的一件“不顺”写下来,然后强迫自己写出至少一个“这件事也许是好事的理由”。比如地铁晚点,让你多了十分钟思考;比如同事拒绝了你的方案,让你看清逻辑漏洞。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心态的惯性被悄悄扭转。你不再习惯性地喊“倒霉”,而是去寻找可能的价值。这是运气的训练场。

当然,这种训练未必总顺利。有个读者告诉我,他尝试写“不顺的好处”,一开始完全写不出来,只能瞎编。他觉得自己失败了。我劝他说:“这正是过程。写不出来,说明你以前根本没训练过这种思维。写不出来也是答案,它提醒你要去观察,去积累素材。”于是他开始留意身边小事。几周后,他真的能写出来了。失败和返工,正是他运气积累的第一步。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关键:运气和努力的关系。人们常喜欢把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把失败推给运气不好。可回头看,很多决定性的时刻,其实都是运气与努力交织。2019年哈佛商学院的一份案例分析指出,创业者在机会识别上的成功,往往是“行动中偶遇的运气”与“事后抓住的能力”共同作用。换句话说,你必须先去行动,才有机会碰见好运;可真正能把好运变结果,还得靠你事后的努力。没有努力,好运只是过眼云烟;没有行动,好运根本不会出现。

在与一位老朋友的对话中,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运气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他年轻时打零工时认识了一个客户,对方随口介绍他去另一家公司试试。他去了,起初没觉得多幸运,只是想换份工作。可那次跳槽,让他接触到新的行业,后来一步步成了专家。二十年后,他感叹:“那就是我的好运。”但那好运不是凭空降下的,而是他愿意尝试、愿意学习,才把一次偶然相遇变成了命运拐点。

所以,运气究竟是什么?它既不是庙里的香火,也不是彩票的号码。它是你选择怎样解读一次跌倒,是你愿不愿意主动跨出一步,是你能不能在失败后继续返工,是你敢不敢承认好运就是实力的一部分。拒绝承认坏运,坚信自己是幸运的人,再通过行动和善意去连接世界,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好运,像磁石一样聚拢在你身边。

最后,我想起朋友评价过另一个人时说的:“他一辈子最大的本事,不是才华,而是他一直相信自己会有好运。”这句话听起来轻,但却很重。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行动和信念里,慢慢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好运。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