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耐心与长期主义:成功的稀缺性来源
2025-09-13

那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叔又涨价了。

从五块钱到七块钱,用了三年。从七块钱到十块钱,只用了一年。我站在他的摊子前,看着那张手写的涨价通知,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小本生意,有些摊主越来越忙,有些却悄然消失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藏在耐心里。

老李的煎饼摊开了十二年。我刚搬到这个小区时,他就在那个路口。那时候的他还很年轻,动作生疏,经常把鸡蛋摊得不够圆,薄脆也容易弄碎。但他有一个特点: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出现,风雨无阻。

这十二年里,我见过太多同行来了又走。有些摊主觉得这里人流量不够大,干了几个月就换地方了。有些看到别人做奶茶生意好,就改行去卖奶茶。还有些因为城管管得严,就彻底不干了。

只有老李,始终坚持在那个路口。

慢慢地,我注意到了变化。老李的鸡蛋摊得越来越圆,薄脆放得恰到好处,连调料的比例都调得更合适。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记住每个常客的喜好:谁要辣的,谁不吃香菜,谁喜欢多加酱。

现在,老李的摊子前总是排着队。不仅是因为他的手艺好,更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的煎饼果子稳定、可靠、值得信赖。他已经成为这个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那些频繁换地方、改行业的摊主,早就被人遗忘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故事。

小王是个程序员,三十一岁,跳槽频繁。五年内换了六家公司,理由都很充分:这家公司技术太落后,那家公司加班太多,另一家公司前景不明朗。每次跳槽,他的薪水都有所提升,这让他觉得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

但去年,小王遇到了困境。他想跳到一家大厂,却发现自己的简历有个致命缺陷:没有深入参与过任何一个长期项目。面试官问他:"你能举个例子,说说你在某个项目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吗?"

小王愣住了。他换工作太频繁,每个项目都只参与了一个阶段,从来没有完整地经历过从零到一的全过程。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经验,都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获得。

"我突然意识到,我虽然换了很多工作,但其实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小王后来反思道,"我以为自己在成长,其实只是在重复。"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人都患上了"耐心缺失症"。他们渴望快速成功,害怕被时代抛弃,所以总是在寻找更快的路径,更新的机会,更热门的方向。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真正的成功往往需要时间来沉淀。

我在一次行业会议上遇到了一位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他叫张总,四十三岁,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十五年。当我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笑着说:"别人都觉得我运气好,其实我只是比较笨,不知道要换工作。"

张总告诉我,他刚入职时,公司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员工不到五十人。很多同期入职的同事都觉得这家公司没前途,纷纷跳槽到更大的平台。张总也曾经犹豫过,但最终选择了留下来。

"我想,既然来了,就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吧,"他说。

十五年过去了,那家小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领头羊,张总也从一个普通程序员成长为技术总监。而那些当年离开的同事,虽然去了更大的公司,但大多数还在做着基础的技术工作。

"长期主义的好处,不在于你能预测未来,而在于你能在一个方向上积累足够的深度,"张总说,"当机会来临时,你才有能力抓住它。"

这个观点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在同一个领域深耕十年以上的专业人士,其收入水平和职业满意度都明显高于频繁换领域的人。研究报告指出,专业深度比广度更能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长期坚持呢?

我想起了另一个实验。

去年,我决定尝试每天写一千字。不是为了发表,只是为了锻炼思考和表达能力。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简单的规则:无论写什么,每天必须完成一千字。

开始的一周,我充满热情。写生活感悟,写工作体验,写读书心得,感觉有很多话要说。但到了第二周,我开始感到困难。有些天实在想不出写什么,就写流水账;有些天工作太忙,只能凑够字数应付了事。

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敷衍。写出来的文字质量下降,内容空洞,甚至有些天会忘记写。我开始怀疑这个实验的意义:每天写这些没营养的文字,真的有用吗?

我想放弃了。

但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老李的煎饼摊。十二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从生疏到熟练,从无人问津到排队购买。也许,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于是,我调整了策略。我不再要求自己每天写一千字的完美文章,而是允许自己写流水账,写片段,甚至写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文字。重要的不是质量,而是保持每天写作的习惯。

三个月后,我意外地发现了变化。我的表达能力确实有了提升,思维也变得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享受写作的过程,不再把它当作负担。

六个月后,我写出了一些自己都满意的文章,甚至有朋友主动询问我的写作技巧。那些看似无用的流水账,竟然成为了我表达能力提升的基础。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长期坚持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低谷期、疲倦期、怀疑期。大多数人之所以放弃,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在这些关键时刻没有咬牙挺过去。

成功的稀缺性,正是来源于耐心的稀缺性。

我想起了巴菲特的一句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不是投资技巧,而是心理素质。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短期利益时,能够保持长期思维的人就具有了稀缺性。

这种稀缺性在各个领域都存在。

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叫小刘。她从2018年开始写公众号,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五年。开始的两年,她的文章阅读量很低,粉丝增长缓慢,收入几乎为零。很多同期开始做自媒体的人都放弃了,有些转去做短视频,有些改行做电商,有些干脆回去上班了。

小刘也曾经动摇过。她看到别人做短视频一夜爆红,羡慕得不得了。她也尝试过拍视频,但效果一般,粉丝增长依然缓慢。

"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小刘回忆道,"觉得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方向,是不是没有这个天赋。"

但小刘最终选择了坚持。她告诉自己,既然已经开始了,就再试试看。她继续每周更新三篇文章,继续研究如何写出更好的内容,继续与读者互动交流。

转机出现在第三年。小刘的文章突然被一个大V转发,带来了大量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对读者需求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现在,她的公众号已经有了十几万粉丝,年收入超过了她之前的工资。

"我现在才明白,前两年并不是没有进步,而是进步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被看见,"小刘说,"如果我当时放弃了,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

小刘的故事验证了一个观点:在任何领域,真正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起点最高的,也不是天赋最好的,而是最能够承受寂寞、坚持到底的。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经济学概念:沉没成本。很多人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立即见效,就认为之前的投入是沉没成本,应该及时止损。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在真正有价值的领域,回报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性的。

就像复利一样。前期的积累可能微不足道,但当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问题是,大多数人都在临界点到来之前就放弃了。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做投资的朋友,他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股市中,真正赚大钱的往往不是那些每天盯盘、频繁交易的人,而是那些买入后就忘记,几年后才想起来查看的人。

"投资最大的敌人不是市场波动,而是人性中的急躁,"他说,"大多数人都想赚快钱,但快钱往往是最难赚的钱。"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我们总是希望付出立刻就有回报,学习立刻就有进步,努力立刻就有成果。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真正有价值的成长,都需要时间来发酵。

那些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持续深入的人,最终会获得别人无法企及的竞争优势。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更有耐心。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干扰的时代,耐心本身就是一种超能力。当所有人都在寻找捷径时,愿意走远路的人反而走得最快。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热点时,专注于基本功的人反而最有竞争力。

就像那个卖煎饼果子的老李。十二年的坚持,换来的不只是手艺的精进,更是客户的信任和口碑的积累。现在,即使他涨价了,大家还是愿意排队买他的煎饼果子。

这就是长期主义的力量。它不能保证你一夜成名,但它能保证你在时间的复利下,获得超越大多数人的成就。

问题不在于你是否理解长期主义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实践它。在一个越来越浮躁的世界里,耐心成为了最稀缺的品质。

也许,这正是成功者与普通人之间的分水岭。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