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大脑的结构化是天生的,比如苹果这个概念,可以分成颜色、形状、味道、各种语言的叫法等等
2025-09-13

清晨的菜市场,空气里混杂着青菜的水汽和炸油条的香味。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看见摊位上堆满的红苹果,眼睛亮了,脱口而出:“苹果!”她的语气里带着熟悉的笃定,好像这世上所有的苹果都该被这样命名。母亲笑着问:“苹果是什么呀?”小女孩挥了挥小手:“就是红红的、圆圆的、甜甜的东西。”

这看似稚嫩的定义,却是大脑天生结构化的直觉。哪怕只有几年生命经验,她已经学会把世界里的对象分门别类:红色、圆形、甜味,三种属性交织成了“苹果”的概念。心理学研究者早就发现,孩子在学习语言时,首先不是背诵符号,而是通过结构化的方式,把感官印象拼凑成稳定的模式。

这就是大脑的秘密。它天生会给世界加标签、划边界,否则我们就无法在混乱里辨认意义。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提出过“原型范畴”的概念,意思是人脑里有个默认的模型,像“鸟”这个词,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麻雀,而不是企鹅。因为我们会自然地抓住结构中最典型的部分,借此快速理解。

但问题也在这里。结构化既是大脑的优势,也是它的局限。它让我们迅速反应,却可能固化认知。你见到绿色的苹果,第一反应会迟疑;你看到方形的西瓜,会觉得别扭。大脑的懒惰让我们依赖于已有的框架,一旦事物越界,就会陷入混乱。

我曾采访过一位医生。他说急诊室里最怕的不是复杂的病例,而是模棱两可的症状。因为大多数医学生被训练成“看到某种症状对应某种病”,这是一种过度结构化。一旦遇到不符合的情况,就会误判。他记得有个年轻医生,把一个胸痛的病人当作胃炎处理,结果延误了心梗的抢救。事后他说:“我的大脑自动套用了错误的结构。”

这里就有一个反思:大脑的结构化是天生的,但我们需要不断校正。正如写作不是堆砌句子,而是搭建逻辑,思维的清晰来自于框架的准确。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做一个小实验:把“苹果”分解成尽可能多的维度。有人写出颜色、味道、形状,有人写出季节、价格、文化象征,还有人甚至写到“在《圣经》里象征诱惑”。当这些碎片被摆在一起,大家才惊讶,原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概念,也能拉出这么丰富的结构。那一刻,他们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大脑结构化的本能,可以被扩展,而不是停留在最初的简单标签。

不过,实验的第二天我收到了抱怨。一个学生说:“老师,这样想太累了,我去买水果的时候居然开始分析卖相和季节,结果犹豫了半天没买。”这就是返工。结构不是为了让你停滞,而是为了让你节能。过度的分析反而让行动迟缓。后来我告诉他:“买水果还是直觉,写作、工作才用框架。”他笑了,说终于明白结构化思维要用在合适的地方。

事实上,外部证据早已印证了这种价值。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善于把信息结构化的人,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平均快了31%,错误率却低了近一半。原因很简单,大脑节能了,注意力就能放在真正需要判断的地方,而不是浪费在重复的混乱上。

但让人感慨的是,很多人明明拥有这种天赋,却选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让大脑沦为“碎片垃圾场”。你刷短视频,看到一句金句就记下来,下一秒又被搞笑片段吸引。久而久之,大脑像一个没有抽屉的仓库,东西一股脑堆进去,找的时候却一片混乱。

和一位企业高管聊天时,他说自己最焦虑的不是项目失败,而是每天被海量信息推着走,失去了判断优先级的能力。他叹息道:“我像在沙漠里喝水,一口没喝完,下一口已经被灌进嘴里。”后来,他尝试了一件小事:每天睡前,把当天遇到的三件重要信息写在纸上,并画出它们的关联。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的睡眠改善了,因为大脑不再被未整理的内容拖着运转。

这也是你可以马上尝试的小动作。今天读完这篇文章,随手找张纸,写下“苹果”这个词,然后分成三类:感官属性、生活场景、文化象征。哪怕只有三行字,你都会感到思维的边界被推开了一点。这种练习,让大脑学会重新激活天生的结构化能力,而不是被动依赖直觉。

很多时候,人生的差距并不在智商,而在于能否把混乱的世界重新分门别类。一个人越是能把概念拆清楚,就越能在复杂的环境里找到出路。表面上看,大家都在同一个赛道奔跑;实际上,结构化的人节能高效,不结构化的人则在原地打转。

正如古语所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如果只会死记硬背一个角度,而不会联想到其他角度,那学习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是在提醒我们:大脑的结构化是天生的,但是否扩展它、训练它,全在于你是否愿意去搭建更多的连接。

我见过太多人在三十岁以后还在抱怨:“为什么我总是记不住东西?为什么我总是抓不住重点?”其实答案往往不在外界,而在自己没有用好大脑的天赋。你不需要更聪明,只需要更有结构。

遗憾的是,有些人到生命尽头都没等到那一天。他们始终被混乱牵着走,没有给自己一个清晰的骨架。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当下的每一次练习里,慢慢让大脑恢复它本来的秩序。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