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第三者”,正在批量破坏我们的婚姻……
2025-09-15
深夜十一点,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电话那头,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说她老公刚刚转发给她一个短视频,里面的女人温柔体贴,工资上交,嘴里还轻声细语地说“不是还有你嘛”。而她老公在视频下留言:“你也学着点。”那一刻,她觉得天塌了。不是因为视频里的女人有多好,而是因为最亲近的人,突然拿虚假的幻象来衡量她的价值。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最近几年,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男人手机里的短视频,满屏都是“仙妻”,一个个温柔贤惠,毫无怨言,把老公捧上天;而女人们刷到的,却是“宠妻狂魔”,做饭、洗碗、送礼、制造浪漫,无一不让人心动。算法把人心读得太透,却故意制造落差。结果是,男人看完嫌弃身边的女人不够贤惠,女人看完抱怨自己的男人不够体贴。虚拟世界里,理想型满天飞;现实生活里,鸡毛蒜皮更刺眼。
这背后的矛盾,本质上不是婚姻出了什么新问题,而是互联网把夫妻双方各自的欲望放大到了极致。信息茧房让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家的配偶”才是真标准。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社会比较理论”,早在1954年由费斯汀格提出,他发现人类有一种天然倾向,总是习惯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而互联网算法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它不是随机给你一个参照物,而是永远给你投喂最打动你的幻象,让比较变成持续的、自我放大的刺痛。
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能让你亲身感受这种机制。试着在短视频平台搜索“理想婚姻”,连续滑十个视频,你会发现内容几乎千篇一律:男人被赞宠,女人被宠上天。再试着搜“家庭矛盾”,接下来一周,你的推送几乎都会围绕“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孩子不孝”。算法不是在呈现真实,而是在强化偏见。问题在于,我们常常分不清这一点。
有一次,我和另一位朋友聊到,她说自己和老公吵架的频率,在这两年明显增加。吵完冷静下来,她也纳闷:“以前也有不满,怎么现在越来越看不顺眼?”后来她发现,她每天刷到的短视频,不是“别人老公多体贴”,就是“女人该学会独立,不要纵容男人”。久而久之,她下意识就觉得“对方不够好”。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威力。人会被信息塑造,婚姻的裂痕,有时不是发生在家里,而是生成在屏幕前。
外部的证据同样印证了这种趋势。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与此同时,家庭矛盾的网络讨论量在三年内增长了近两倍。报告分析认为,算法推送在加深群体对立的同时,也在重塑家庭内部的期待。这不是空洞的学术结论,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常体验。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算法绑架。有人尝试了一次“逆行”。她在平台上刻意搜索和丈夫相关的兴趣,比如钓鱼、足球,结果一周后,她推送里出现了大量男人和妻子一起参与的互动视频。有的是夫妻并肩旅行,有的是丈夫陪妻子下厨。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信息世界也能温柔,而不是只会制造比较和冲突。这是个可复制的小动作,你今天就能做:搜索你家人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单纯输入“理想型”,看看算法能不能为你的家庭换一个气氛。
失败的经历也不少。一位母亲告诉我,她尝试和女儿一起刷视频,想要制造共同话题。可没想到女儿关注的内容全是“原生家庭的伤害”,每一个视频都像一把刀,指向父母的错误。母亲看着心里发凉,试着解释:“我们并不是那样的父母。”女儿冷笑一声:“都是一样的。”这场实验看似失败,但却提醒母亲:逃避无用,唯有沟通。她后来开始跟女儿约定,每周一小时,不看手机,只面对面聊天。起初僵硬,后来慢慢有了转机。失败和返工,是修复关系不可避免的一环。
追根究底,问题的核心不在手机,而在心。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本质上需要真实的互动。虚拟世界里的理想型,再美好也不会替你端一碗热汤。而真实的伴侣,哪怕抱怨几句,仍旧会在你感冒发烧时递药递水。遗憾的是,很多人沉浸在虚拟幻象中,看不见这一点。
正如荣格所说:“我们并不是看清了事实才改变,而是因为我们选择了改变,才看清了事实。”在婚姻和家庭里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有意识地跳出信息茧房,把注意力放回身边人时,才会发现真正的价值。
那天,电话里的朋友哭了很久。我静静听完,只说了一句话:“你老公转发的视频,是假的;但他递给你一杯水时的笨拙关心,是真的。”电话那头安静了,良久传来一声叹息。她说:“我差点忘了。”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虚拟的完美不过是幻影。真正能陪你走过四季的人,不是屏幕里的理想型,而是身边那个不完美却真实存在的人。愿我们都能放下幻象,看见眼前。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