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资本效率与情感价值的终极对撞
2025-09-15
九月十三日,西贝莜面村的直播间里,罗永浩与贾国龙为了一碗羊肉汤展开唇枪舌剑。表面看是预制菜之争,实则是两套价值体系的正面冲突。一个代表消费者的情感认知,一个代表资本的效率逻辑。争执声中,谁都没有错,但谁也没有说出真相的全部。
真相其实很简单。预制菜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场关于定价权的博弈。
三天前,我在一家商场的美食广场观察了两个小时。档口里的师傅们动作熟练地撕开包装袋,倒入电磁炉,三分钟后一盘宫保鸡丁出锅。旁边桌的顾客边吃边抱怨:"这味道怎么跟昨天在另一家店吃的一模一样?"他不知道的是,这两家店用的确实是同一个供应商的同一款产品。
市场监管总局去年的那份通知,看似给预制菜划了清晰界限,实际上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句话,成了所有大型餐饮集团最好的护身符。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奇观:同样是工业化生产的冷冻菜肴,贴上"中央厨房"的标签就不是预制菜,贴上第三方供应商的标签就是预制菜。区别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产权归属。这种人为制造的概念边界,恰恰暴露了问题的实质:这场争论的核心从来不是食品安全,而是话语权。
我尝试了一个小实验。花了三天时间,分别在传统夫妻小店、连锁快餐和高端餐厅各点了一份红烧肉。夫妻店的老板娘现切现炒,锅铲翻飞间香气四溢,四十分钟后端上桌,售价二十八元。连锁店的服务员从冷柜取出真空包装,微波炉转三分钟,售价二十五元。高端餐厅的服务生介绍说这是"师傅精心调制的秘制红烧肉",实际上我看到厨房里同样是加热包装,只是盘子更精美,售价六十八元。
三份红烧肉,三种制作方式,三个价格区间。消费者为什么对预制菜如此抵触?不是因为它不安全,而是因为它打破了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付出与回报的对等关系。
真正的矛盾在于,预制菜让餐饮业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价格体系却没有相应调整。当一家餐厅不再需要经验丰富的厨师,不再需要复杂的备菜流程,不再需要承担食材损耗的风险,它的运营成本确实大幅下降。可这些节省的成本,有多少真正让利给了消费者?
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显示,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4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1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与此同时,餐饮业的平均毛利率从2019年的42%上升到2023年的48%。数字不会说谎:效率提升的红利,更多流向了资本方而非消费端。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智能手机刚普及时的情景。那时人们也在争论触屏是否会取代实体按键,争论的焦点同样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改变背后的利益重新分配。今天回头看,技术进步的不可逆性显而易见,但当年那些制造商、渠道商、消费者之间的博弈,至今仍在以不同形式上演。
预制菜的未来走向,恐怕也会遵循类似的轨迹。技术进步无法阻挡,但进步的方式和节奏,仍然取决于各方力量的角力。
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场争论。在上海的一家日料店,老板是位六十多岁的日本师傅。他告诉我,在日本,便利店的预制饭团和高级料亭的现制寿司,从来不被视为竞争关系,因为它们满足的是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问题不在于预制还是现制,而在于诚实。"他说,"告诉客人你卖的是什么,让他们自己选择。"
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另一个层面:信息不对称。当前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消费者的预期与实际情况的错位。人们走进一家看似传统的餐厅,期待享受现场烹饪的仪式感和独特性,却得到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品。这种落差感,比任何食品安全问题都更令人难以接受。
解决之道或许并不复杂。我在几家欧洲的餐厅看到了不同的做法。有的餐厅在菜单上清楚标注哪些是现制菜品,哪些是预制菜品,价格也有明显区别。有的餐厅索性分成两个区域:快餐区主要提供预制菜品,价格便宜上菜快;慢餐区主要提供现制菜品,价格较高但体验感更强。消费者在进门时就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
透明化,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要取消预制菜,也不是要全盘否定现代餐饮业的效率提升,而是要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回到那场直播间的争论,罗永浩代表的消费者立场和贾国龙代表的商业逻辑,本质上都有其合理性。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花的钱买到的是什么,商家也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冲突的根源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让这两种权利无法同时得到满足。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现制菜也不是绝对真理。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同的选择,也应该有足够的透明度让每种选择都明码标价。
最终,这场争论的走向将取决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商业社会?是一个以效率为唯一标准的社会,还是一个在效率与体验、标准与个性、便利与情感之间寻求平衡的社会?
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消费者的日常选择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当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诚实面对自己的生产方式,这场看似关于预制菜的争论,最终会指向一个关于商业诚信和消费者权益的更大命题。
时代的车轮不会因为争论而停滞,但争论本身,或许正是推动它朝着更好方向前进的动力。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