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段永平的98条思考,我终于悟出他为何这么牛
2025-09-15
凌晨两点,杭州的一间老旧网吧里,几个年轻人还在敲键盘。屏幕上是拼多多的界面,他们一边比价,一边研究推广规则。有人感慨:“这玩意儿谁想出来的?比淘宝狠多了。”坐在角落里的阿康说:“你们知道拼多多的老板是黄峥吧?段永平带出来的。”一句话,让人瞬间安静。大家都知道黄峥很厉害,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他背后的那个人,更像一棵遮天的大树。看完段永平的九十八条思考,我才真正明白,他为什么能牛到今天。不是运气,而是逻辑;不是一招,而是“道”。
很多人只看到段永平的“光环”,步步高、小霸王、OPPO、vivo、小天才、拼多多,随便一个名字,足够写进商业史。但他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从不急着证明自己,而是耐心地把事情做对。公开信息显示,2006年他以每股91美元买入苹果股票,此后长期持有,到2018年股价超过200美元,他的投资回报超过十倍。有人说是运气,但他在雪球的回答一针见血:“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这不是运气,这是格局。
那天,我翻完那九十八条笔记,心里突然涌上一股冷静的力量。因为你会发现,他讲的东西几乎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本分、聚焦、长期、诚信。但偏偏,这四个字,能击溃无数浮躁的幻想。表面上,人们追逐的是所谓的捷径,实际上,捷径大多通向深渊。他反复提醒:“普通人坚持做对的事情,结果是可以很不普通的。”听起来像废话,但你去想想,身边多少人,输在半途而废。
在与一个老同事聊天时,我讲起段永平的“stop doing list”。他说:“对啊,我创业这几年,其实最难的不是找到做什么,而是忍住不去做什么。”这句话让我想起段永平的一条思考:企业文化如果允许规则形同虚设,就是在鼓励不守规则。那天我回去做了个小动作——拿张纸写下五件“我知道错的却还在做的事”,比如拖延、熬夜、随手刷短视频。坚持七天,只要把其中一件停掉,就能感觉到轻微的变化。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聚焦不是做更多,而是敢于舍弃。
段永平的厉害,还在于他能忍受孤独。他说过,孤独有时候价值连城。这个词让我想起他的生活方式:不爱出风头,不喜欢被媒体追捧,宁愿去打高尔夫,陪孩子。他身上没有多少企业家喜欢炫耀的锋芒,反而像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但偏偏,这样的旁观,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巨人。OPPO的陈明永、vivo的沈炜,都是在这种文化里长大的。表面上,他们做的是手机,实际上学到的是一种做事的姿态:慢,不慌,厚积薄发。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利润之上的追求”。南怀瑾曾说,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有脾气。段永平的理解更直接:企业要问的不是能不能赚钱,而是这是不是该赚的钱。很多公司死在这一步。短期看,赚快钱好像没问题,长期看,透支的是信用和未来。2017年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显示,平均寿命超过三十年的公司不到10%。而那些能长期活下去的企业,大多坚守了一个原则:不赚不该赚的钱。
有趣的是,他也不是神。他承认自己曾经在公司扩张时走过弯路,犯过错。但不同的是,他会立刻停下。他说:“发现错的事情就马上停止,不管多大的代价。”这让我想到一次返工的经历。我写过一篇文章,试图迎合热点,结果写完连自己都觉得别扭。那一刻,我学会了干脆丢掉,重新来过。错不可怕,怕的是拖着错往前跑。段永平的“返工哲学”,看似笨拙,实则救命。
这并非个例,在商界屡见不鲜。乔布斯回归苹果前,靠NeXT和皮克斯跌跌撞撞,才把自己修炼完整。比尔·盖茨也说过:“成功是个糟糕的老师。”但段永平的特别之处,是他把返工的成本降到最低。他敢承认不懂,敢承认错误,这在一个充满虚张声势的行业里,格外稀缺。
看完九十八条思考,我发现他其实一直在讲一个道理:大道至简。你要长期,你要本分,你要聚焦,你要诚信。剩下的,时间会给你答案。朋友小赵看完后说:“这么牛的人,讲的东西却像家常话。”我笑了,说:“正因为简单,所以才难。正因为难,所以才真。”最后,他留下了一句话:“理解‘简单不容易’,还真不容易。”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