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别人摔了一跤,你心里偷笑了吗?
2025-09-15

那天是个阴天,空气闷得厉害,街边卖煎饼的大妈用力扇着扇子,油锅里却依旧滋啦作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推着自行车急匆匆过马路,车链子早就掉了,他没注意脚下,结果在路中央摔了一跤。人群先是哄笑,然后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我也在那一瞬间,忍不住心里一闪,觉得他摔得理所当然,因为几分钟前他和我有过一次摩擦,他没让道,甩下一句冷冰冰的话。我心里暗暗想:活该。可是笑意刚起,就有点凉意从背后爬上来。

幸灾乐祸,这个词在汉语里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狭隘。我们总觉得这是人性里最自然的一面,却不愿承认它背后的逻辑:当别人跌倒,我就像在偷到了一点补偿。为什么?因为在某些时刻,我们觉得自己无力掌控生活。于是,当别人出丑,我们就获得了一点掌控感,好像世界终于给了我们一次公正的判决。

资料显示,社会心理学研究早在1988年就提出,幸灾乐祸是一种“社会比较情绪”。简单讲,当别人比我们高时,我们心里会有威胁感,当这个人跌落,我们就获得了一种释放。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格哈德特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幸灾乐祸常常出现在“自我价值感低落”的人群中。这句话有点扎心,但不得不说,它揭穿了我们的伪装。

我想起自己上大学时的一段经历。寝室里有个同学,总是轻而易举考高分,我们背单词时他在玩魔方,我们熬夜赶报告时他在操场跑步。大家嘴上说他是天才,心里却隐隐不平。直到有一次,他答辩时准备不足,被老师连环追问,脸涨得通红。那一刻,寝室里几个人心照不宣地笑了。仿佛世界终于恢复了平衡。可回想起来,那种笑其实很虚弱,因为我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强。

在与一位社会学者的对话中,我问:“为什么人们会在别人失败时找到快感?”他回答:“因为这是廉价的胜利。你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改变,只要别人跌倒,你就自觉高了一层。”这句话让我沉默很久。

幸灾乐祸最常见的场景,不在重大事件,而在琐碎生活。比如同事提交方案被领导否定,我们心里松口气:原来他也不完美。比如邻居装修被投诉,我们暗暗庆幸:这次不是我。甚至连明星出绯闻,我们也会说一句:“早该如此。”表面是八卦,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补偿。

要不要做个小实验?今天当你看到别人的失误,不要立刻评价,给自己三秒钟,把心里的第一反应默默写下来。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时候那一瞬间的窃喜,其实只是掩盖自己不安的手段。当你把它写下来,面对它,你就开始有能力改变。

当然,改变不是一次成功的。我也经历过返工。曾经一个朋友创业失败,投资打了水漂,他找我倾诉。我表面安慰,心里却有一点暗喜,因为我当初劝他别冒险。后来他再次振作,用半年时间东山再起,我才猛然意识到,那次暗喜其实是对我自己的保护——我害怕自己也失败,所以希望他证明我对。可真正的成长,是承认别人也能爬起来,而不是期待别人一直趴着。

这并非个例。在职场里,一个团队成员的失误,很容易引来同事的窃笑,但研究显示,这种文化会削弱整体表现。哈佛商业评论2019年的文章提到,团队里若幸灾乐祸成为常态,成员之间会形成不信任,合作意愿下降,最终损失的是所有人的效率。这就是责任与解释的现场:谁来为这种氛围背书?往往没有人。但沉默,本身就是纵容。

表面上,幸灾乐祸是一种本能,实际上,它是心虚的信号。真正强大的人,不会在别人跌倒时偷笑,而是关注自己能走多远。就像孔子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能在别人失误时伸手,而不是在心里落井下石,这才是胸怀的区别。

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反思。因为人生是一条长路,你今天笑别人跌倒,明天可能就会轮到自己。那时,你最希望的不是别人心里的幸灾乐祸,而是一只扶你起来的手。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