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超详细!如何真正学会阅读一本书?这篇文章讲透了
2025-09-15

夜里十一点,地铁车厢里人不多,昏黄的灯光映着一个低头的女孩。她手里捧着一本厚书,翻得很慢,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黑影,再低下去继续。她身旁的男孩正刷着短视频,笑声突兀,在空旷的车厢里显得很响。两个人之间没有交流,却仿佛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度过这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人用几秒钟的快感填满空虚,有人选择在字里行间里找到答案。

这其实就是阅读的本质困境。为什么我们都说要读书,可真正能坚持的人那么少?为什么很多人买了一堆书,堆在书架上落灰,却在刷手机时毫不费力?我想说,问题的根子不是在于时间,而在于理解。我们误以为阅读是获取信息,实际上它是一种自我改造的方式。书只是形式,改变才是目的。

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成年人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是4.7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是3.33本。这个数字听上去还不错,但对比欧美一些国家动辄十几本的年均阅读量,就显得有些尴尬。而更深的尴尬在于,这些数字背后,真正能从书里获得改变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只是把书当作一种安慰剂,读的时候热血澎湃,合上就忘。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他说自己读完一本厚书,第二天就想不起内容,觉得特别挫败。我问他:“那你现在能想起什么?”他愣了半天,说:“大概有一句话让我很有触动。”我告诉他:“那就够了。”真正的阅读,不是把一本书的内容全部装进脑子,而是抓住一两个能改变自己生活的点,然后让它开花。

如果你愿意,现在就可以做个小实验。当你合上一本书时,别急着评价它好坏,先写下脑子里最清晰的一个触动。哪怕只是一个概念、一句话、一个例子,把它记下来,再想想如何把它用在生活里。一个星期后回头看,你会发现它比你硬背十个定义都更有价值。

但阅读的路上,总会有返工的时刻。我记得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我痴迷于速读,觉得读得越快越厉害。结果就是一周能看三本书,却什么都没留下。那段时间我特别沮丧,甚至怀疑自己不适合读书。直到我在李笑来的讲座里听到一句话:“阅读速度是伪概念,理解速度才是真的。”那一刻我才明白,我追求的方向错了。于是我放弃速读,慢下来,去细嚼一本书。虽然慢,但每次都能留下印记。失败过一次,返工过一次,才让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这并非个例。在很多读书会里,我看到过类似现象。有人记笔记记得满本划线,最后却记不得要点;有人喜欢摘抄,却从来不回头看。于是书变成了负担。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结合“主动回忆”与“实际应用”。也就是说,你不是在“存储”知识,而是在“训练”自己的思维肌肉。

我曾在一家公司看到他们推行一个有趣的小实验。每个员工在午休时读十五分钟书,下午开会时必须分享一个收获。刚开始大家觉得拘谨,后来却发现,这样的分享让每个人都能从书里得到真实的启发。半年后,团队的整体沟通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提高。这就是阅读的杠杆作用,它不靠数量,而靠转化。

当然,阅读的形式也常常被拿来比较。有人迷恋电子书,有人坚持纸质书。我的感受是,两者并无绝对孰优孰劣,但纸质书确实能调动更多感官。翻页的手感、书页的气味、文字在空间中的位置,都会在记忆里留下痕迹。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发现纸质阅读在记忆回放和深度理解上的效果优于电子屏幕。或许正因为如此,那些在孩童时期家里有书架、父母爱读书的人,往往更容易形成阅读的习惯。

不过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里写过,行为改变有三个层次:结果、过程、身份。很多人停留在结果层次,比如设定目标“我要一年读五十本书”。有些人进入过程层次,比如要求自己每天半小时。但真正能长久坚持的,是进入身份层次的人——他们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就是“和书为伴的人”。当身份认同建立起来,阅读就不是任务,而是日常。

我身边有个朋友,曾经从来不看书,但有一次心血来潮买了十本放在床头。他告诉自己:“我是一个阅读的人。”刚开始只是每天翻几页,后来逐渐养成了习惯。两年过去,他真的成了朋友圈里最爱读书的人。他说,这就是自我暗示的力量。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其实只是没有给阅读足够的优先级。2020年,李笑来在一次直播里说过:“读书是很贵的活动,能读得起书的人都是贵族。”刚听时我觉得矛盾,因为读书明明门槛很低。但转念一想,他说的是读“好”的成本高。时间、经历、专注力,这些都是稀缺资源。你愿意把时间花在书上,而不是碎片化的娱乐上,你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当然,选书同样重要。新手容易盲目,跟风买别人推荐的书,结果看不下去。我常用一个“三匹配”法则:需求、兴趣、难度。书要能解决你当前的问题,要有你关心的主题,难度最好在你理解的边缘。这样才能既读得下去,又有收获。很多时候,好书的标准不是别人说好,而是它在你此刻的生活里有用。

说到底,阅读的核心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转化。你不需要记住所有的内容,你需要抓住能让你改变的那一两个点。就像采铜说过的:“一本书哪怕只有一个小点对我有用,这本书就是好书。”当这些点在生活中积累,就会慢慢改变你的思维轨迹。

也许你今天还是那个在地铁上刷手机的人,但如果你哪怕花十分钟翻开一本书,抓住一个能触动你的想法,并且去应用,你就已经比昨天的自己更进一步。十分钟,换来的可能是一种新的选择,而选择就是命运的起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