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俞敏洪对谈尹烨:成大事者,必须志存高远
2025-09-15

实验室里的灯光亮了整整一夜。生物学家陈博士盯着显微镜下的细胞样本,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第三次尝试突破这个困扰学界十年的难题。前两次失败让他几乎想要放弃,但内心深处那个声音告诉他: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地方。此刻,他正在做一个看似"不听话"的实验,完全违背了导师的建议和同行的共识。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满足于现状的守成者,一种是渴望改变世界的开拓者。前者安于小确幸,后者志存高远。而历史告诉我们,推动人类进步的,永远是后者。

志存高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选择原则,一种生存哲学。当你把目光投向远山时,脚下的路就会变得清晰。当你为了改变世界而努力时,改变自己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硅谷创业教父彼得·蒂尔在《从零到一》中写道:"竞争是失败者的游戏。"他指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那种在红海中拼杀的同质化竞争。真正的成功者都在做一件事: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而要创造独特价值,你必须有独特的视野和格局。

小格局的人看到的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大格局的人看到的是整个森林。这种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选择的结果。当你选择在小公司做一颗螺丝钉时,你看到的就是那个螺丝钉的世界。当你选择在大平台做开拓者时,你看到的就是无限的可能性。

王华刚毕业时面临两个选择:一家稳定的国企,福利待遇不错,工作轻松;一家初创公司,充满不确定性,但老板有着改变行业的雄心。周围的人都劝他选国企,但王华最终选择了初创公司。理由很简单:他想看看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三年后,国企的同学还在做着相似的工作,抱怨着微薄的收入。而王华已经成为公司的技术总监,参与了多个改变行业格局的项目。更重要的是,他身边聚集了一群同样优秀的人,每天的工作都在拓展他的认知边界。

这就是志存高远的力量。它不仅改变了王华的职业轨迹,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当你习惯了用改变世界的标准要求自己时,你的能力就会不断突破天花板。

但这里有个误区需要澄清:志存高远不等于好高骛远。前者是有行动支撑的理想主义,后者是没有根基的空想主义。真正志存高远的人,都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山再高,路在脚下。

李彦宏创立百度时,目标是"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这是一个足够宏大的愿景,但他没有直接去做全世界的搜索引擎。他先从中文搜索开始,一步步积累技术,扩大规模,最终实现了当初的宏愿。

马斯克要殖民火星,但他先从制造电动汽车开始。要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但他先从一辆车开始。每一个看似疯狂的目标背后,都有着扎实的执行路径。

这种思维方式有个专业术语叫"逆向思维"。你先确定自己想要到达的终点,然后倒推每一步需要做什么。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你的每一个行动都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在琐碎的日常中迷失自己。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在用"正向思维":我现在能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种思维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它让你成为环境的被动适应者,而不是主动的创造者。

张教授在大学里遇到过两种学生。一种学生问的是:"老师,我现在应该学什么技能找工作?"另一种学生问的是:"老师,我想要解决某个社会问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十年后回访,两种学生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前者大多还在为生计奔波,后者很多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区别在哪里?前者被现实牵着走,后者用理想引领现实。前者的学习是为了适应,后者的学习是为了创造。这种差异在起初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经过时间的复利效应,就会产生巨大的分野。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那些有明确人生使命感的人,在面对挫折时的恢复能力比普通人高出4倍。原因很简单:当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时,暂时的困难就不会击倒你。当你不知道方向时,任何一个小障碍都可能让你放弃。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都强调"找到人生使命"的重要性。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生存策略。使命感能够激发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是最强大的驱动力。

但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这里有个简单的测试方法:问问自己,如果你有用不完的钱和时间,你最想解决世界上的哪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就指向你的人生使命。

当然,使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认知的提升和阅历的增加,你的使命可能会调整和升级。重要的是始终保持这种"为了改变什么而活着"的状态,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状态。

有位企业家说过一句话:"小事成就小人,大事成就大人。"这话听起来绝对,但有其道理。当你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足够重要的事情上时,你的能力、视野、格局都会被这件事的重要性所塑造。

反过来说,如果你总是把时间花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你的思维模式就会被这些小事所限制。这不是价值判断,而是客观规律。大脑的神经回路会根据你的行为模式进行优化,你经常做什么,你就会变得擅长什么。

所以,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本质上是在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选择志存高远时,你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高维度的人生。这种人生可能更加困难,但也更加精彩。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志存高远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创业,都去改变世界。教师可以志存高远,目标是培养出影响世界的学生。医生可以志存高远,目标是攻克某种疾病。程序员可以志存高远,目标是写出改变行业的代码。

关键不是你做什么职业,而是你以什么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什么样的格局看待自己的工作。当你把自己的工作与更大的意义连接起来时,你就拥有了志存高远的品质。

但志存高远也有其代价。最直接的代价是,你可能会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当别人都在抱怨工资低时,你在思考如何创造更大价值。当别人都在追求安稳时,你在寻找突破的机会。这种差异会让你显得特立独行,甚至被人误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人,在社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阻力。因为他们的存在会让其他人感到不安,仿佛是在无声地批判那些满足于现状的选择。这种心理压力会促使周围的人去打击或者边缘化这些"不合群"的人。

但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恰恰是这些"不合群"的人。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被认为是异端,达尔文的进化论曾经饱受争议,马丁·路德·金的种族平等理念也曾经备受抵制。如果他们当初选择迎合主流观点,人类文明就不会有这些跨越式的进步。

所以,如果你选择志存高远,就要有承受孤独的心理准备。但这种孤独是有意义的,因为你正在为未来的突破积蓄力量。而且,当你坚持下去时,你会发现身边会逐渐聚集起同样志存高远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自然规律。

更重要的是,志存高远会给你带来一种特殊的心理资源:抗挫折能力。当你的目标足够宏大时,暂时的失败就不会摧毁你的意志。因为你知道,这些失败只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NBA传奇球星迈克尔·乔丹说过:"我职业生涯中投失过9000多次球,输过近300场比赛,有26次被委托投关键球而不中。我一生中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正是因为如此,我成功了。"这就是志存高远者的心态: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

当然,志存高远不意味着盲目乐观或者不切实际。真正志存高远的人都具备一种能力: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他们会为自己设定阶段性目标,通过一个个小胜利逐步逼近大目标。

这种能力有个专业术语叫"延迟满足"。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证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成年后的各项人生指标都明显优于其他孩子。而志存高远,本质上就是一种超长期的延迟满足。

你放弃了眼前的小利益,去追求长远的大目标。你放弃了即时的舒适,去承担成长的痛苦。这种选择需要巨大的自制力和坚持力,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最终,志存高远不只是一种人生策略,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它告诉我们:人生不是来体验苟且的,而是来创造意义的。当你把自己的生命与更大的使命连接起来时,你就获得了超越个体局限的力量。

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志存高远的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所以他们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依然保持前进的勇气。

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那些敢于梦想、勇于行动的人。他们可能会被嘲笑,可能会被误解,可能会经历无数次失败。但最终,他们会用自己的成就证明,志存高远不是空想,而是改变世界的起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