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刘强东牛津大学经典演讲:我人生的4个关键抉择,都是怎么做的?
2025-09-15

在一个初夏的午后,牛津大学的大讲堂里,年轻人们挤满了座位。几乎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企业家。他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传奇人物,而是一个背着76个鸡蛋走出乡村的年轻人。那天,他讲的不是抽象的商业模型,而是自己一步步跌倒又爬起的四个抉择。有人说,决定命运的不是机会,而是你在关键时刻敢不敢做选择。刘强东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注解。

他讲到第一次创业时,眼神仍带着一种复杂的遗憾。21岁,背着一书包现金买下餐厅,以为这是未来万店连锁的起点。三个月后,钱亏光,信任坍塌,留下的只有人性的背面。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做了个看似失败的动作:关掉餐厅,把所有工资和欠账结清,然后独自离开。那一刻,他学到的本质是——制度缺位,善意会沦为笑话。返校的日子里,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花两小时研究管理学书籍,把日本企业的案例抄在本子上,思考能否套用在未来的创业中。后来加入一家日本公司,他从库管做到销售,用两年时间把管理链条摸透。那次返工,是代价,也是补课。

第二个抉择出现在2003年的非典。12家门店,95%的利润都来自线下,按常理应死守。但他反过来,强制员工回家,不许冒险,坚持自己做饭给几位经理解压。有人随口一句:“既然不敢见客户,干嘛不试试网上卖?”这句话点燃了电商的火种。刘强东立刻组织试验:在BBS发帖卖货,收款用邮局汇款。四天无一人理睬,第五天有人置顶推荐,立刻有21个客户付款。那一刻他意识到,商业的未来,不在柜台,而在网络。他开会宣布:要么转线上,要么什么都没有。十几位老兄弟不理解,选择离开。痛苦却清晰,这一次他没有再犹豫。多年后看,那次关闭门店的果断,是京东真正的起点。

第三个抉择,是在2007年。当时京东已经是数码领域的明星,投资人劝他安于现状,学学美国的NewEgg,赚得稳健而安全。但他直白地说:“10亿美金的公司太小,我要做100亿的。”于是扩品类,从单一数码走向全品类。为了验证,他做了一个低成本实验:先在平台上加上图书和家电两个类目,追踪三个月的销售曲线。如果用户需求成立,数据会说明一切。结果异常火爆,投资人也不得不认同。这里的本质,是对天花板的判断:安稳守成还是冒险突破?刘强东的答案,是一次次自我进化。

第四个抉择,比前三次更孤独。2007年底,京东七成投诉来自物流。那时的中国快递行业,效率低,偷窃频发,用户体验差到无法忍受。投资人强烈反对他自建物流,理由很简单:烧钱,风险,回报周期长。但他在会上拍板:“如果亏了,用我的股份补你们。”这种责任与解释,不是口号,而是拿自己未来背书。他把判断交给时间,事实证明赌对了。京东物流今天能做到全国57%的订单在12小时内送达,新疆、西藏也能24小时内送货。这背后的逻辑是——当外部环境不可靠,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承担成本,把链条握在手里。

刘强东的四个抉择,看似各不相同,其实内核一致:在关键时刻,他总是敢于舍弃眼前的安稳,转向长期的确定。他从失败的餐厅学到制度,从非典的困境走向电商,从数码扩展到全品类,从依赖外部转向自建物流。这四次,不仅塑造了京东,也塑造了一个普通人逆袭的路径。

对听讲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最值得效仿的不是宏大的格局,而是那些可复制的小动作。比如,当你面对一个失败时,不是立刻否认,而是去找一份能让你学习机制的工作,边干边修复漏洞。比如,当你陷入选择恐惧时,不妨用一次低成本的小实验来验证,而不是空想十年。这些动作,今天就能照做。

当然,也要看到失败的必然性。刘强东的第一次餐厅创业,的确是一场代价惨痛的返工。但正因为那次返工,他才真正懂得管理与制度的必要。外部证据也能支撑这种路径:心理学上有“试错学习”理论,耶鲁大学在2010年的一项实验显示,带有反馈的失败,比一次性成功更能巩固长期学习效果。换句话说,没有那次失败,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判断力。

演讲最后,刘强东说了一句很普通却意味深长的话:“我从来不知道如何成功,但我知道,只要一直向前,一直向上,永不停止,梦想终会实现。”这不是虚词,而是一个穷小子亲手写出的注脚。

或许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每个人都会站在某个岔路口,纠结、害怕、犹豫。但本质上,决定命运的不是岔路本身,而是你敢不敢做出选择,并为之承担后果。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