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你最近的这4个人,决定了你的一生成败
2025-09-15
夜里十一点,我在杭州的地铁里,看见一个姑娘把头靠在车窗上,眼神空洞。她刚下班,电脑包压得肩膀往下一沉,手里却还在回微信。手机屏幕亮了一下,她叹了口气,嘴里嘀咕了一句:“怎么总是这样。”我想起一个老问题:一个人的成败,真的是自己决定的吗?还是说,和你身边的人,有关。答案比想象中更残酷。离你最近的这四个人,几乎决定了你能走多远,能到哪一步。
有人说,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天花板。记得看过一个新闻,江苏徐州的一个贫困农家,父母靠借债和养猪,硬是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博士的道路。老大老三进了清华,老二去了英国深造。和他们同村的孩子,大多早早辍学打工,命运的岔路口,就在父母当初的选择里。那天我和一位教育专家聊天,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孩子的目标,往往来自父母饭桌上的话题。”这不是虚言。你能聊名校,孩子眼界就能冲出村口;你若只聊柴米油盐,孩子的人生也就停在眼前。父母的骨气,就是孩子的底气。
同样重要的,是你的同学。大学里,我去过两所学校的课堂。一边是专科学校,上午九点的课堂,讲台上的老师声嘶力竭,台下的学生大半睡着。另一边是清华图书馆,晚上十点,座无虚席,每个人都在埋头读书。表面看,一个在学习,一个在休息,实际上却是未来十年的差距。环境里的人,像空气一样,能让你不知不觉跟随。你原本不喜欢学习,但周围人都在拼命,你也不好意思躺平;你原本爱学习,但同学们天天混日子,你也会渐渐松懈。你的学识,不止靠自己,还靠同学间那股无形的拉力。
再说朋友圈。一个企业家曾经告诉我:“看一个人的朋友圈,就能看到他未来的模样。”电影《窈窕淑女》里的伊莉莎,原本只是个卖花姑娘,穿着廉价,满口方言,生活困窘。直到她遇见教授希金斯,被拉进一个全新的圈子。那里的男人女人,举止优雅,谈吐得体。耳濡目染之下,伊莉莎开始学着改变,语言、姿态、气质,像一夜之间换了人。人是能被暗示的动物。你身边的人是积极向上,你就不会沉沦;你身边的人整日消耗,你就会被慢慢拉下水。圈子就是镜子,折射出你真实的生活层次。
职场的同事,也往往决定了你的事业高度。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收入稳定,任务不算重。但同事之间勾心斗角,谁努力,谁就会被排挤。她说:“我本来想下班后看点书,考个证,可他们觉得我是在装。”这种环境里,努力成了另类。后来,她辞职去了另一家公司,氛围完全不同。大家一起加班攻坚,一起讨论方案。短短两年,她就升了主管。平台就像花盆,土壤有多大,树就能长多高。远离乌烟瘴气的圈子,事业才可能上坡。
这四类人,几乎覆盖了我们人生的大部分。父母决定了起点,同学塑造了学习习惯,朋友圈映射了日常,职场同事影响了事业。看似无形,其实比任何道理都更直接。资料显示,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社会影响的实验,把学生随机分配到不同学习氛围的小组,结果发现,那些原本中等的学生,如果进入高度投入的小组,成绩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三成。环境的力量,不容小觑。
那天地铁上的姑娘,微信里的对话可能是老板的催促,也可能是朋友的抱怨。不管怎样,她的叹息让我意识到,选择身边的人,本质上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自己是梧桐,凤凰才会来栖;自己是大海,百川才会汇聚。你无法挑选出生,却能挑选同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押注,押在对的人身上,你会省去许多弯路;押在错的人身上,你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
人到中年,我愈发相信一句话:一个人能走多远,不看他一个人有多拼,而要看谁陪他一起拼。父母的格局,同学的学识,朋友的圈层,同事的氛围,像四股绳索,紧紧牵引着你的人生走向。看清了这一点,你才会懂得,为什么有的人一路顺风,有的人原地踏步。所谓努力,不只是低头苦干,更是抬头看清,你到底在和谁并肩。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