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什么叫格局?如何提升格局?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2025-09-15

深夜的风吹在脸上,有点凉。我走出地铁口,看见街角便利店的灯还亮着,店主正低头数着零钱,动作极慢,却带着一种笃定的节奏。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一个被问过无数次的问题:什么是格局?

人们常常把格局挂在嘴边,好像谁格局大,谁就能赢。但真要回答,却容易落进空洞的比喻:下大棋、看长远。听起来有道理,却让人心里更迷糊。格局到底是不是天赋?能不能被训练?如果能,怎么练?

我想起一段对话。那天,一位年轻同事拉着我问:“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眼前的选择特别小,好像无论往哪走,都只能换来鸡肋?”他眼神里带着焦急。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你看的范围太窄,走得时间太短。”

格局,本质上,是关于时空的思考。空间上的格局,是你能拉进多少人,搭建多少结构;时间上的格局,是你能忍住多长周期,选择怎样的博弈方式。

看空间,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商业模式。你种玉米,他养羊,你们交换就能形成一笔交易。但如果他今天不想要玉米,只想吃牛肉呢?你得先找到养牛的人,用玉米换牛,再拿牛换羊。交易变复杂了,结构里的人也更多了。能设计出这样的结构,就意味着更大的格局。

时间上的格局,则在于你选择单次博弈,还是重复博弈。旅游景区里宰客的餐馆,就是典型的单次博弈:只想赚一锤子买卖的钱。而愿意长期诚信经营的商家,懂得和世界做重复博弈。正如李嘉诚说过:“我可以赚七分八分,但我只赚六分。”那剩下的两分,是存款,也是信任。

我认识一位朋友,大学毕业就创业。起初,他只想着短期盈利,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一度紧张。几年后,他被迫返工,重新设计股权结构,把合伙人的利益拉长到四年兑现。那一次,他才真正体会到,格局不在于眼前拿多少,而在于能否撑得住未来。失败过,返工过,才明白“格局就是重复博弈”这句话的分量。

资料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6亿家,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只盯着一城一池,很容易陷入短期内耗。反而是那些愿意把视野放长,把合作伙伴拉多,把格局撑开的企业,往往能穿越周期。

格局还能不能被提升?能。但前提是,你要撑开自己的眼界。格局,是眼界撑大的。如果没见过更大的可能,你的思维里根本没有那个选项。

我曾在东非见过马赛部落。马赛男人必须徒手猎杀狮子,才能完成成年礼。大多数人活不过那一关,但能活下来的,便被认定为最优基因,于是一个人娶百个妻子不再是稀奇,而是逻辑。当时我震惊于他们的规则,但后来才发现,这背后是一种赛马制的智慧。商业世界里也一样,几个团队同时竞争,最后胜出的一组继续前进,其余被淘汰。见过之后,你才会明白,原来这也是一种选择。

同样,在企业激励里,很多人只知道提成制,结果员工赚钱,公司亏钱。直到有人设计出“提成系数”,按照价格、产品、行业不同来调整激励,才找到双赢的方式。方法从哪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见得多,学得多。

那天,我看见便利店的店主抬起头,对我笑了一下。他说:“做生意,不能只想着今天的钱。”他没用商业术语,却道出了重复博弈的真谛。格局,不是多高深的概念,而是日常里的选择。你是要急着拿眼前的五千,还是愿意为未来的五十万做铺垫?

想提升格局,你可以做两个小实验。一个是尝试在谈判时,不急着拿走所有利益,而是留下一部分,观察合作方的反馈。另一个是刻意去学习自己领域之外的案例,比如科技公司的股权设计,或者传统商家的定价方式。这些实验不会立刻带来成果,但会在你心里埋下新的选项。

格局的训练,往往伴随着返工的痛感。你可能因为急功近利错过机会,也可能因为眼界不够而走了弯路。但只要你愿意反思,就会慢慢发现,那些错过和弯路,都是撑大格局的必经之路。

正如古人所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格局不是抽象的气场,而是你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对人心与利益的拿捏,对短期与长期的取舍。

或许,真正的大格局,就是敢和天下做一辈子的交易。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