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何在混乱中重建内心的平静?
2025-09-15

夜里三点,风刮得很急,街角的便利店灯还亮着。一个年轻人拎着塑料袋,站在路口迟疑了很久。他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要站在那里,只是觉得心里有股乱流,一直冲撞着。他明明什么也没发生,却总觉得生活像是散了架。那一刻,他忽然想问:为什么人一旦陷入混乱,就这么难平静?

这并不是孤例。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夜晚,什么都没变,但你却像掉进一个无底洞。房间还在,床还在,可心里的世界好像已经失去了参照。表面上,是琐事堆叠让人心烦,实际上,是内在秩序的坍塌。人最怕的不是外部的打击,而是心里找不到支点。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写过,人在苦难中如果找不到意义,就会彻底崩塌。可只要有一个理由——哪怕只是“为了等一个人”——就能咬牙撑下去。意义不是奢侈品,而是支撑我们重建秩序的基石。

那天,我遇见一个做设计的朋友。他说最近手里接了几个项目,甲方意见改了又改,他几乎快要发疯。可他没选择摔桌子,而是每天早晨固定花二十分钟,把桌面上散乱的稿纸全部收进一个文件夹。他笑着说:“至少我能决定这一摞纸放在哪里。”听起来微不足道,却让他每天能在混乱里找回一口气。

这是一个小动作,你今天也能试试。挑出一个最琐碎的角落,比如书桌、手机相册,哪怕只整理十分钟,你会发现情绪也会跟着缓下来。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变轻了,而是因为你重建了一个可控的边界。秩序感,就是从这种细节里长出来的。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奏效。一个朋友在创业时,天天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强迫自己按分钟执行。结果两周不到就崩溃,连最简单的清单都不想看。他不得不返工,改为只写下三件最重要的事,其他随缘。失败的那次计划,让他明白秩序不是死板的控制,而是留出呼吸的余地。

外部的证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哈佛大学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固定起床和睡眠的人,焦虑症状比无规律者低三成以上。研究者的结论是:稳定的节奏能为人提供心理的锚点。换句话说,你的早晨那杯热水,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常常体现在对秩序的态度上。我认识一位医生,他常年在急诊室,最混乱的时候,走廊里全是病人,呼喊声不断。可他说自己从不慌,因为他心里有个习惯动作:先深呼吸三次,再去接下一个病例。旁人看来只是呼吸,他却说:“那三秒钟,就是我的秩序。”

反差就在这里。有人在混乱中靠仪式重建平静,有人却陷在自欺的秩序里。一个朋友失业后,每天画精致的日程表,写上“七点起床、八点健身”,可从未真正执行。他说:“计划让我觉得自己还有掌控感。”直到房租到期,他才承认自己只是被幻象麻醉。虚假的秩序,不会带来真正的安宁。

意义感,是另一条通路。一个志愿者曾告诉我,他每天要送几十份物资到陌生人手中,忙得精疲力竭。但他说:“至少我知道,这一袋菜能让一户人家安心一晚。”疲惫依旧,可因为背后有意义,他的心是稳的。人可以忍受痛苦,却无法忍受毫无意义的痛苦。

这并非个例。在生活的混乱时刻,很多人都会主动创造意义。有的人开始写日记,不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让混乱有个出口;有的人养一株植物,每天浇水,哪怕外部一团糟,至少能看见一片叶子在成长。意义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细微的支点。

还有一种方法,叫改变参照系。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在灾区遇到一些受灾较轻的村民,他们住在帐篷里,生活艰难,但脸上常常带笑。我问他们怎么做到的,他们说:“我们还活着,比起更严重的地方,已经算幸运了。”当你把参照系放大,眼前的混乱也许会有不同的重量。

你可以今天就试一试。当你因为一件小事烦躁时,闭上眼,问自己:“在更大的范围里,这件事重要吗?”这种思维的拉伸,常常能削减情绪的锋芒。

人与人的连接,也能重建平静。有个邻居,平时和楼里的人互不往来,可在混乱时期,他主动去帮年长的老人跑腿买药。他说:“帮他们,也是帮我自己。”这种连接让他不再被孤立感吞噬。事实上,心理学研究早就表明,利他行为能显著缓解个体焦虑。

最重要的一点,是记住我们还有选择。弗兰克尔说,人类最后的自由是选择如何面对环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风雨,但你能决定是否撑伞。那年轻人站在便利店门口的夜晚,最后还是往家走去。他对自己说:“我什么都做不了,但至少我能先睡一觉。”这是最朴素的选择,却让他重新找到了心里的秩序。

正如一行禅师说过:“你不喜欢的时间,也是你的时间。”我们没法挑选外部环境,但可以挑选如何使用这段属于我们的时光。哪怕只是认真煮一碗面,也比沉溺在混乱里要有力量。

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平静真正回归。有些人永远停留在那段乱流里。但也有人,会在混乱中种下一点点秩序,哪怕只是一口呼吸,一次整理,一段连接。慢慢地,他们就能走出困境。

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混乱的世界里,为自己搭建一小块属于内心的安宁。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