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真正的高手,都有这种底层思维
2025-09-15

那天,我在乡下的一条小路上,看见一位老人。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筐里装着几捆柴火。风吹过来,叶子簌簌作响,他却停下脚步,慢慢调整柴火的位置。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在最简单的生活里,人也在和混乱对抗。柴火要摆放得整齐,否则摔下来,所有的努力就前功尽弃。有人或许会说,那不过是随手的动作,但正是这种动作,才是我们活着的底色——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

回到城市里,场景换成办公室。文件堆积在桌面,邮件一封接一封涌来。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刚收拾好的桌面,不出三天又乱成一团;刚下定决心要早睡,结果刷手机到凌晨两点;刚立下的计划,被突如其来的琐事打得支离破碎。表面上这是懒散,其实背后是熵增的必然——如果没有刻意的整理与约束,一切都会滑向无序。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熵的概念时,说的就是这个方向:从有序走向无序,是自然的趋势;从无序走向有序,需要额外的能量输入。换句话说,想要不被混乱吞没,就必须主动加码。

可问题来了:能量从哪里来?又该如何分配?有的人尝试用“意志力”来解决,比如强迫自己五点起床、每天跑十公里。但很快,他们发现意志力像沙漏里的沙,流得飞快。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研究中发现,意志力确实是一种有限资源,过度消耗只会带来更快的崩塌。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坚持三天健身,第四天就不了了之。真正的高手,不是靠死磕,而是学会设计系统,借助外部力量来对抗熵增。

我曾经尝试过一个小实验。那段时间我总是拖延写文章,于是我在电脑旁放了一个计时器,每天早上九点准时开启,规定自己必须连续写三十分钟。哪怕写得再烂,也不能中途停笔。起初的确很痛苦,写了几百字就想放弃。但坚持了十天,我发现思绪的流动竟然比以前顺畅了。原来,借助外部工具,把抽象的“我要写”转化为具体的“坚持三十分钟”,就能逼自己跨过惯性的阻力。这种看似笨拙的方法,本质上就是对抗熵增的小实验。

当然,也不是每次尝试都会成功。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训练专注力,我在手机里装了一个强制锁屏的应用。结果用了不到三天,我就想方设法找到漏洞,把它卸载掉。那一刻我才明白,外部约束如果没有内心认同,很快就会被反噬。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它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真正的弱点。正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所说,成长型思维意味着把失败看作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对自我的否定。熵增的过程不可逆,但我们可以在一次次试错中,找到更稳固的路径。

生活的另一面是人际关系。你可能发现,朋友之间如果不刻意维系,再亲密的感情也会慢慢淡去。哈佛大学曾经有一项长达75年的成人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一个人幸福感最深的因素,并不是财富或名声,而是关系的质量。可是,关系并不会自动稳定,它也在不断熵增。你若从不问候,便很难期待对方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维系的方式可以很简单:一条生日的问候、一顿久违的晚餐,甚至只是一次真诚的倾听。小小的投入,就是给关系系统注入能量,让它免于崩塌。

在职场中,对抗熵增更像是一场持久战。你会发现,岗位上的技能,如果不更新,很快就会被淘汰。五年前的热门软件,今天可能已经无人问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这个过程更加加速。数据显示,世界经济论坛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全球一半的员工需要重新学习或提升技能。换句话说,停在原地,其实就是退步。真正的高手,不是等环境来推,而是主动寻找新的学习机会。哪怕每天抽半小时读一本书,学一门工具,都比陷在惯性中要安全得多。

反差往往最能刺痛人心。表面上,我们以为混乱只是小事,比如房间乱一点、作息晚一点,没什么大不了。实际上,这些都是熵增的早期信号。它们像细微的裂缝,若长期忽视,就会扩散成无法弥补的断层。刘墉在《肯定自己》中写道:“再玩一球、再来一局、再睡一分钟,听起来都是小事,那里面‘自我妥协’的细菌,却可能侵蚀你的骨髓,使你一辈子都站不直。”这句话看似苛刻,却道破了熵增的隐秘逻辑:一切大的崩溃,都是由小的放纵累积而成。

那么,该如何更有效地对抗熵增?一个关键点是把能量花在杠杆最高的地方。比如饮食、运动和睡眠,这是物理层面的能量输入。科学研究早已表明,规律的运动能显著降低抑郁风险,《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指出,适度运动的效果相当于中等剂量的抗抑郁药物。与此同时,阅读、践行、反思,则是精神层面的能量输入。读书让我们汲取外部知识,践行让我们把知识转化为经验,反思则让经验内化为智慧。三者循环往复,才能让精神系统持续熵减。

有时候,对抗熵增也并非意味着要时时紧绷。适度的松弛,是另一种维持秩序的方式。我曾经观察过一位同事,他每天早上必定冥想十分钟。有人笑他装神弄鬼,但他却说:“这十分钟,是我给自己清零的时刻。”他看似什么都没做,却在这份静止中,给大脑输入了一种稳定的能量。正如古语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真正的秩序,不只是外在的整齐,还包括内心的安定。

更重要的是,谁来为这种对抗背书?在家庭里,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每天沉迷手机,却要求孩子专注学习,这种对抗只会失效。在团队里,领导的姿态就是方向。如果领导自己迟到,却要求员工准时,那再多的制度也会被熵增吞没。责任与解释,必须由在位者承担。这是一种立场,也是一种能量输入。没有这样的背书,所有的努力都只是暂时的修补。

最后,我想起那位乡下老人。他没有讲过什么大道理,只是一次又一次弯下腰,把柴火摆稳。也许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隐喻:我们无法彻底阻止熵增,但我们可以一次次地整理,一次次地修正,一次次地重来。正如薛定谔所说:“生命以负熵为生。”对抗熵增,并不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而是一种不断选择的姿态。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