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人疯狂涌向体制内,上亿人灵活就业:为什么年轻人就业越来越两极分化了?
2025-09-15
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在地铁口看到一幕: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手里攥着厚厚一摞备考资料,眼神疲惫却依旧专注。他身边另一个同龄人,背着外卖箱,熟练地在手机上接单,电动车停在不远处。两个人,一静一动,背后的方向却同样清晰——一个奔向体制内,一个投身灵活就业。两个背影汇在一起,就像今天年轻人就业的缩影:越来越极端的分化。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突破2亿,占就业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与之相对,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达到157.6万,录取2.57万人,竞争比例高达61比1。到了2022年,省考报名人数更是超过537万。一个是“万里挑一”的上岸热潮,一个是数以亿计的自由打拼,这股双向奔跑的力量,正在改写一代年轻人的就业版图。
表面上看,一个选择稳定,一个追求自由,方向截然相反。可当你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大背景里,逻辑就渐渐清晰。过去二十年,中国经历了外企红利、互联网红利,毕业生们几乎一股脑扎进市场,求的是机会和高薪。但疫情和贸易摩擦让环境急转直下,大厂频频裁员减薪,股票激励成了泡影,年轻人看清了市场的波动。于是,体制内的稳定成了最大吸引力。与此同时,平台经济、自媒体、电商、直播带来了另一种可能,给了年轻人灵活就业的土壤。稳定和自由,像是两条岔开的轨道,承载了截然不同的风险偏好。
我曾和一个年轻人聊过,她本科毕业后备考公务员三年未果,最终转身做了自由职业,帮人剪辑视频。她说:“起初觉得丢人,好像没份正经工作,但后来发现,客户越来越多,我的收入也逐渐超过了同龄体制内的同学。”这是一种返工的选择,从失败里找到另一条路,也是一种现实的修正。而另一边,某省的小镇考生小李已经考了五次公务员,他在和我谈起时笑说:“别人觉得傻,我就认准了体制。”这种执拗背后,是他对家庭和未来的责任感。
外部证据也印证了这种趋势。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报告,2020和2021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而教育部数据也显示,公务员岗位对应届生的倾斜比例逐年提升,2022年已达到67.3%。换句话说,国家政策和社会土壤正在同时推着年轻人往两个极端走。一边是愈发拥挤的体制,一边是越来越广阔的自由市场。
反差在这里显得尤为强烈。表面上,考公和灵活就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实际上,它们都在回应同一个问题:在不确定的时代,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有人把确定性放在编制和铁饭碗上,有人把确定性放在手艺和个人能力上。不同的答案,背后是不同的价值观和风险承受力。
那么,对正在迷茫的人来说,怎么判断该往哪走?我想,不妨做一个小实验。写下三个问题:你对赚钱的渴望有多大?你有没有清晰的技能可以变现?你能承受多大的不确定?把答案写在纸上,贴在书桌前。每天看一眼,它会提醒你,你真正的优先级是什么。比如,如果家庭急需用钱,那就不要轻易去试错,而该进入稳定的体制;如果你有明确的技能,并能承受风险,那么灵活就业可能反而是机会。
但选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人走进体制,却发现安稳中夹杂着局限;有人走向自由,却在不规律的生活里尝尽孤独。执行过一次返工,未必就是失败,而是一次检验。正如心理学上的“风险测评”,高风险者寻求波动,中风险者偏向均衡,低风险者追求保本。年轻人的就业路径,也正是这三种性格的映照。问题不是哪条路更好,而是哪条路更适合。
在与一个基层公务员的对话中,他说:“有时候我也羡慕那些灵活就业的人,可以随时决定明天做什么。但每月工资到账那一刻,我又觉得安心。”而一位做自媒体的朋友则说:“自由很爽,但你得每天逼自己交付内容,否则你就没饭吃。”他们都没有错,只是站在不同的坐标系里。
这并非个例,在世界范围内都屡见不鲜。日本泡沫经济后,也曾出现年轻人一部分扎进终身雇佣制的大企业,一部分转而成为自由职业者。美国的零工经济同样如此,Uber司机、自由设计师和硅谷科技公司的稳定员工,共同构成了就业版图。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但逻辑相似: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年轻人自然分化成两极。
或许我们该承认,所谓的两极分化,并不只是代际的冲突,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技术创造了新的职业,政策强化了体制的吸引力,价值观又让自由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当这些力量同时作用,才有了今天这幅看似撕裂的画面。
朋友评价过一个在选择中徘徊的年轻人:“他不是没能力,而是没认清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句话很朴素,却点中要害。就业的核心不只是谋生,更是认清自己愿意承担怎样的代价。体制有体制的代价,自由有自由的代价,关键是你能不能接受。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年轻时就找到答案。有人可能要在失败中兜转几圈,才逐渐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的归宿。但这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正如一句古话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在安静的等待里,答案总会浮现。
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时代的浪潮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