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疫情之下,经常做,坚持做,定时做
2025-09-15

夜深的地铁口,风灌进来,冷得人直打哆嗦。一个快递小哥靠在角落,摘下头盔,拿出手机刷了几眼新闻,又很快锁屏,叹了口气。今天他送的最后一单,因为小区突然封控,被拦在门口,白跑一趟。工资眼看要打折,电动车电量只剩下一格,他低声说了句:“算了,明天再想办法。”这样的场景,在疫情的三年里,不知道在多少个角落反复上演。变化总是猝不及防,计划常常一夜失效,可人还得往前走。问题是,在这种不确定里,什么才是我们能抓得住的?

答案很简单,却常常被忽略。就是那几件能让人安稳下来的事——经常做,坚持做,定时做。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在风浪里稳住脚步的人,靠的就是这些最朴素的动作。

想起乔布斯在演讲里提到过一个小习惯:从17岁起,他每天早晨都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不会去做今天安排的事?”当答案连续很多次是“不”的时候,他就会调整方向。看似一句随口的自问,其实就是一种“每日复盘”。它不会立刻改变你的命运,但能不断帮你对齐航向。

很多人以为,复盘是等到年底,等到出成绩的时候才做。可真实的世界像北极浮冰,你扎营的地方一夜之间就可能漂移五十公里。第二天睁眼,你必须重新定位,否则就可能背道而驰。创业是这样,生活更是如此。疫情三年,每个人的“浮冰”都在漂移。复盘,就是拿起那台GPS,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朝着北极点走。

有人问,复盘要怎么做?很简单,分三步:继续做、停止做、开始做。我有个同事,每周都会在周五下班前抽三十分钟,写下这三句话。比如“继续做”是和一线员工聊十分钟,能听到真实情况;“停止做”是开会吵成一团,不再浪费;“开始做”是给年轻人更多挑战的机会。小动作,却能把团队气氛慢慢改变。他坚持了整整两年,团队的流失率降了近一半。

可光有复盘还不够。你得抬头看看,自己是不是在正确的丛林里。史蒂芬·柯维讲过一个比喻:工人们在丛林里埋头砍树,管理者在后面制定流程,而领导者爬到树上大喊,“不是这片丛林!”你再卖力,再勤奋,如果方向错了,也只能在原地消耗。疫情让很多行业骤停,有人拼命加班,结果发现整条赛道都在下沉;也有人转身找到新路,反而跑出了十倍的增长。战略,比努力更重要。

我认识一位朋友,做餐饮十多年。疫情初期,他每天都在抱怨客流锐减,想着坚持下去就会恢复。可等了半年,发现亏损越来越大。他痛下决心,把店面一半改成了外卖厨房,又和社区合作做团购。半年后,反而比疫情前更赚钱。他说:“如果当时我只想着咬牙撑过低谷,现在可能已经关门了。”这是个典型的返工案例,先撞了南墙,才学会拐弯。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到底。

在动荡里,还需要另一种心态:平常心。疫情期间,微信群消息一波接一波,真假难辨。有人每天沉浸在“寻找英雄”和“寻找恶魔”的游戏里,被情绪裹挟,心力交瘁。可这些怒骂和感动,对现实没半点帮助。真正能做的,是守好自己的半亩田。安静地学习,安静地工作,安静地练习身体。你对环境的抱怨,什么都改变不了,你唯一能改变的,是你自己。

“本自具足”这句话,很适合当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内在什么都不缺,不必过度计较外界的得失。外部越喧嚣,越要守住心里的宁静。赵本山曾调侃过一句:“怎么你到哪儿,大环境都不好?你是不是就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听着是笑话,却也提醒我们,别总把责任推给环境。真正的本事,是逆风里还能稳住自己。

资料显示,斯坦福大学在一份心理学研究中提到,人最大的成长,往往发生在低谷期。因为高峰时期,你只会享受顺利,而低谷逼迫你反思,逼迫你调整。这三年,多少人被迫停下脚步,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可能。有人在家练出了一身厨艺,干脆转行做起了私厨;有人把闲下来的时间用来写作,后来竟出了书。经常做,坚持做,定时做,说的就是这样。

如果你要问具体该怎么开始,不妨今天就做个小实验。拿出纸和笔,写下“继续做、停止做、开始做”三个词,每个词下面写一件事,哪怕是小到“继续每天喝水”“停止熬夜刷手机”“开始每天走一千步”。坚持一周,再看看自己有没有一点点不同。行动不必大,关键在于重复。

我自己也在尝试。刚开始设定的目标太高,结果三天就放弃。后来调整为每天十分钟复盘,不管多晚都要写,哪怕只是一句话。这一次,我坚持了半年。回头看,不是那几句话改变了命运,而是那种自我对齐的力量,让我没在混乱里迷路。失败和返工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学会调整,再次出发。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疫情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不得不正视变化。与其沉浸在焦虑,不如每天留半小时复盘;与其盯着环境,不如学会拥抱变化;与其奢望一条直线,不如接受曲折,学会从容。

经常做,坚持做,定时做。听起来简单,却是动荡时代最可靠的底气。愿我们都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