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
2025-09-15
凌晨三点,我接到朋友的视频电话,他戴着口罩坐在医院走廊,背景是来来往往的病人。他压低声音说:“我不怕自己阳了,我怕别人知道后躲着我,就像我是什么怪物。”那一刻,我心里一紧。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们因恐惧滋生的无知与冷漠。
疫情这几年,我见过太多类似的场景。有人在小区群里举报邻居“出门倒垃圾”,有人在公交车上听见别人咳嗽就立刻换座位。表面上是谨慎,实际上是把人当成了病毒的载体。一旦把人妖魔化,社会就会变得分裂而冰冷。病毒当然可怕,但更大的伤害,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坍塌。
记得2020年春天,我在北京隔离。楼下送菜的快递小哥因为有湖北口音,被人举报为“高风险”,物业当场要求他离开。那天他靠在门口,一句话没说,只是低着头抽烟。后来我从群里看到,他其实已经连续做了五次核酸,结果全阴性。那一刻我意识到,冷漠比病毒更快地撕裂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说过,偏见往往源自不完整甚至错误的信息。一旦形成,又不去修正,就容易演变为歧视。疫情中我们太容易掉进这个陷阱。武汉人被污名化,上海人被调侃,全国各地的“外地车牌”都成了潜在标签。可我们是不是忘了,当初自己被外界误解时有多愤怒?
资料显示,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0年就提出要防止“信息疫情”,因为错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病毒一样快,甚至更快。过度的妖魔化宣传,会让人本能地产生排斥,而不是理性应对。恐惧本身是必要的,它能提醒我们采取防护,但如果恐惧演变成冷漠与敌意,那就是另一种灾难。
我尝试过一个小实验。在小区群里,每次有人喊“谁谁阳了,赶紧拉走”,我都会补一句:“他家需要买菜可以联系我,我可以帮忙带。”刚开始没人回应,后来慢慢有人附和:“我也可以顺路带。”两周后,群里语气缓和了许多,甚至有人主动报自己“阳了”,请求帮忙。这让我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可以化解偏见。
但联结并不容易。疫情让大家隔绝在家,生活的矛盾被放大,社交媒体的算法又加剧了分裂。你关注的是后遗症,就会不断刷到更多“可怕的案例”;你坚信病毒不可怕,就会刷到更多“轻症无害”的故事。观点越走越极端,彼此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真正的危险,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人失去了倾听不同声音的能力。
我曾经也栽过跟头。有段时间,我每天沉浸在负面新闻里,看到感染者就下意识远离。直到有一次,我朋友在国外感染康复后回国,和客户开会时被人当场推开。我在电话里听到他无奈的叹息,忽然感到羞愧。原来我也曾用这样的眼光看别人。那一刻我返工了,开始刻意接触不同的信息源,逼自己去听那些和我立场不一致的声音。慢慢地,我的恐惧减弱了,也更能理解他人的处境。
历史上,瘟疫常常暴露人性的裂缝。十四世纪欧洲的黑死病,让犹太人被错误指控为“传播源”,数以万计的人惨遭迫害。今天我们依然要警惕类似的错误重演。疫情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命运从未如此紧密。病毒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挑阶层。今天你冷漠地对待别人,明天被孤立的可能就是你自己。
但人性也有另一面。2022年上海封控时,我看到业主们自发写下防疫公约:如果同楼有人感染,不要歧视,要彼此关怀。这份4700字的指南,在网上被疯转。很多人说,看完才觉得心安。因为它让大家记起: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我越来越坚信,比病毒更需要我们直面的,是无知和冷漠。无知让人掉进偏见,冷漠让人失去联结。要打破它,靠的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小小的行动。帮邻居带一袋米,接纳一个不同的观点,不在群里添一把火,而是递上一句话:“他需要帮助。”这些微小的举动,才是社会真正的免疫力。
《流浪地球》里有句台词:“起初,没有人认识这一场灾难……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类才认识到这是一场灾难。”疫情同样如此,它考验的不仅是医疗系统,更是人心。病毒终会过去,但我们在这段时间里对待他人的方式,会在很长时间里留下痕迹。
愿我们能选择理性,而不是盲从;选择温情,而不是冷漠;选择希望,而不是绝望。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