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真正能决定人与人差距的,不是智商和情商,而是“思维方式”
2025-09-15

深夜的地铁站,一个年轻人盯着屏幕发呆。消息是刚收到的:同事升职了,而他又一次被忽略。他低声嘟囔:“我明明比他聪明。”那一刻,他心里很清楚,决定差距的,早已不是智商。

在我做咨询的这些年,见过太多人陷在同一个困境。有人聪明到能背出整本书,却依旧焦虑;有人人缘极佳,却在关键决策上频频失误。你会发现,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其实是思维方式。智商是天赋,情商是训练,而思维方式,是你能否走远的底层逻辑。

资料显示,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早在2018年就指出,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差异,不是由智商决定,而是由思维模式决定。换句话说,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你未来的边界。

我记得一位创业者朋友,刚起步时他习惯凡事亲力亲为。每一份合同都要自己审,每一笔钱都要自己算。他总说:“这样才放心。”可结果是,公司规模一直上不去,他也累得快崩溃。直到后来,有导师提醒他:“思维方式决定你的天花板。”朋友才意识到,他把控制当成安全感,却把团队的创造力全压没了。转变的过程很痛苦,他试着放手,让团队分担,刚开始几次差点出大乱子。但正是那几次“失败返工”,让他真正学会换一种思维:从“我能做”转向“别人也能做”。公司从那以后,才真正跑起来。

这件事让我明白,改变思维方式往往意味着一次“自我拆解”。表面上是一次尝试,实际上是一次重建。短期的混乱,是为了长期的秩序。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人遇到挫折时,总问“为什么是我”;而另一些人,会问“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前者困在抱怨里,后者已经在寻找解法。结果自然天差地别。心理学里把这种差异称为“解释风格”,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面对未知的态度。

我自己也做过一个小实验。有一阵子工作压力大,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我在日记本上,把每天的抱怨全写下来。写了三天,我突然发现,抱怨的内容惊人一致:开会太多,打断太多,专注太少。于是我开始尝试另一种写法:不写抱怨,只写解决方案。比如“如果我不被打断,我能完成什么”。一周后,我惊讶地发现,效率真的提高了。原来思维方式一变,注意力就会被迫转移,从情绪转向行动。这就是所谓的“弱新”——旧方法换个角度用,立刻见效。

但并不是每次尝试都能成功。有一次我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决策方式,不再凭直觉拍板,而是每次都拉一个完整的表格来分析利弊。结果不到一个月,我被表格拖垮,效率反而更低。那是一次明显的“失败”,可它逼我反思: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花同样的思维成本。真正的关键,是找到适合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套用方法论。

这让我想到英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一句话:“人类最大的自由,就是选择如何解释世界。”当你换一个角度,世界就会换一个面貌。

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会体现在数据与证据的运用上。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5小时。有人拿这个数字说:“我们正在被手机奴役。”但另一位研究者提醒:“这5小时里包含学习、工作、社交,不能一概而论。”同样的数据,两种解读,背后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事实永远中立,解释才带偏见。而解释的方式,往往决定你走向何方。

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是生活的日常。疫情期间,我有个朋友在群里说:“阳了的人就是不负责任。”当时我差点跟他吵起来。但冷静想想,他不过是陷在“单一因果”的思维方式里,把复杂的现实简化成“责任与不责任”。可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后来我刻意找来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告,放在群里给大家看。那一刻,我不是要证明自己对,而是想提醒: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我们就只能困在偏见的牢笼里。

所以说,人与人的差距,不在聪明与否,而在是否愿意用不同的思维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有人选择抱怨,有人选择学习;有人盯着眼前的损失,有人看见背后的机会;有人困在情绪里,有人走向行动。这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过:“思考的价值,在于觉醒。”而觉醒,不是一次性的,它需要反复练习,反复试错。思维方式的改变,本质上是一次次“返工”的过程。你会被现实打脸,也会在失败里学会更稳的姿势。

遗憾的是,很多人宁愿抱着熟悉的方式不放,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思维可能有限。可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昨天,今天就会显得笨拙,明天就会被淘汰。

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下一次困境来临时,停下片刻,问自己一句:“换一种思维方式,会不会看到另一条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