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养生,而是停止内耗
2025-09-15

凌晨四点的医院走廊,灯光冷白,一个年轻人守在输液椅旁,眼睛盯着点滴瓶里一滴一滴往下掉的药水。他的母亲在病房里安睡,呼吸微弱。那一刻,他忽然想起这几年自己熬的那些夜:失眠、胡思乱想、和人无声较劲,甚至因为一句并不确定的眼神揣摩上百遍。真正让他憔悴的,并不是疾病,而是那种无休止的精神内耗。

很多人以为惜命就是养生,早睡早起,喝枸杞水,买保健品。但看过太多案例就会发现,真正让人垮掉的,不是身体先出毛病,而是脑子里那场没有终点的消耗战。想太多、疑神疑鬼、自我否定,这些都在一点点掏空一个人的能量。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隐形能量损耗”。哈佛大学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里指出,那些长期精神内耗的人,工作效率下降超过40%,而且他们更容易出现慢性疲劳和免疫力下降。也就是说,你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做,其实比跑十公里还要累。

身边有个朋友,典型的完美主义。发个工作邮件,他能反复检查二十遍,总担心哪里有错。领导一句含糊的评价,他能琢磨三天三夜,越想越心慌。结果事情本身没问题,他的状态却先崩了。后来他自己调侃:“我不是累在干活,我是累在脑子里演了太多戏。”这正是内耗的写照。

为什么我们会掉进这种陷阱?一方面是性格使然,高敏感、不自信、怕出错;另一方面是环境的推波助澜。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汹涌,每天都有人比你更优秀、更快、更狠。这种比较很容易让人陷入“我是不是不够好”的循环。可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内耗的人不是不够好,而是过度在意。

有个小实验可以马上试试。下次当你开始纠结一件小事,比如发朋友圈要不要删掉,或者回消息是不是冒犯了谁,先给自己定一个“三分钟规则”。只允许自己思考三分钟,超过三分钟就强制转移注意力去做点别的,比如走去阳台看一眼天色,或者写下当下想到的三句话。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困扰你的根本不值一提。

但人性复杂,单靠一次实验很难彻底改变。还记得有个同事,压力大到晚上做噩梦。后来他决定每天睡前写下一件今天值得感恩的小事,一开始写不出来,只能硬凑,比如“今天下班路上没堵车”。坚持一个月后,他说自己睡得安稳多了。心理学称之为“积极记录法”,作用就在于帮你把注意力从负面拉回现实。

当然,改变的路上总会有返工。我自己就经历过。那段时间,我以为找到冥想的方法就能彻底解决问题,每天坚持十分钟。可几周后,我发现自己还是会被工作里的细节折磨。直到一次心理咨询师提醒我:“冥想不是让你逃避问题,而是让你看见问题存在但不被它牵着走。”我才明白,方法不是万能药,而是辅助工具。返工的代价就是承认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能变好,但这一步反而更踏实。

从社会层面看,精神内耗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青年报在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经常处于内耗状态”。这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时代的病灶。高强度的竞争、模糊的边界、无休止的信息轰炸,都在制造新的焦虑源。

怎么办?有人选择硬扛,有人选择逃避。但真正的解法,其实在于建立边界。一个简单的动作是学会说“不”。一个朋友在职场里,习惯性接下所有任务,结果把自己压垮。有次他终于鼓起勇气拒绝,领导愣了一下,后来反而尊重他更多。边界感并不是冷漠,而是给自己留一条生路。

还有一点很关键:别怕被讨厌。很多内耗来自于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在与一位心理学老师的对话中,她说:“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被讨厌是常态,接受它,才能开始真正的自由。”这句话听起来刺耳,但越想越对。试着在日常对话里练习直接表达,不揣摩,不拐弯,不解释太多,你会发现轻松很多。

如果说养生是从身体层面惜命,那么停止内耗就是从精神层面惜命。身体和精神是互为因果的。长期内耗的人,往往比抽烟喝酒的人更早出现心脏和胃部问题。反过来,心理状态稳定的人,即便生活习惯一般,寿命也未必短。美国梅奥诊所的一份长期追踪数据显示,积极的心理状态与更长的寿命有显著关联。

惜命,不是买更多昂贵的营养品,也不是追随各种花哨的养生秘方,而是停止把力气耗在无谓的地方。你需要养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心。真正能救你的,不是多喝几杯枸杞水,而是学会在混乱中留一块安静的空间。

有人说过一句话:“不存在没有问题的人,只有学会带着问题生活的人。”这或许就是惜命的真义。接受自己会犯错,接受世界有噪音,接受有些事情解释不清。带着症状去生活,不代表放弃,而是意味着你终于可以把有限的能量,用在真正值得的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