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磨难,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
2025-09-15

深夜的火车站,灯光昏黄,一个中年男人拖着行李箱,坐在冰冷的长椅上。他盯着手机里的欠款短信,眼睛布满血丝。旁边的儿子睡得很沉,嘴角还挂着笑。他忽然有种荒诞的感觉:世界好像在分裂,一边是冰冷的现实,一边是柔软的希望。他苦笑了一声,喃喃道:“没事,熬过去就好了。”那一刻我才明白,磨难不是附属品,而是一个人最深的资产。

疫情三年,无数人被推入谷底。有人企业破产,有人家庭分崩离析,有人身陷病痛。但同样的境遇,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却把苦难熬成了资本。为什么?因为磨难不只是考验,它还在暗中塑造人。

资料显示,2021年全球经济因疫情缩水3.1%,这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一。巨大的冲击下,企业家群体分化明显,一部分人破产倒闭,一部分人逆势扩张。表面上是环境筛选,实际上,是心性的差异。弱者被情绪拖垮,强者在逆境里练成了钢筋铁骨。

我想起朋友小吴。他原本是一家餐饮连锁的老板,疫情一来,十几家店关得只剩下一家。他天天焦虑失眠,甚至萌生过放弃的念头。后来,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写下三件还能掌控的小事,比如“联系一个老顾客”“改良一道菜”“安慰一名员工”。一周下来,他的情绪居然稳定了,团队也跟着安静下来。那一年,他靠一间小店撑过寒冬,如今反而成了社区口碑最好的餐馆。磨难逼着他学会自我控制,而这种控制成了他最大的护城河。

这并非个例。在南京疫情隔离时,一个小姑娘每天照常锻炼、学习、写待办清单。她的淡定,反而安抚了焦虑的母亲。稻盛和夫说过:“用平常心来看待事情,问题才会豁然开朗。”真正的强者,不是没遇到风暴,而是在风暴里保持心静。

但光有心静还不够,你还得有要性。要性就是清晰的欲望和企图心。孟晚舟在加拿大被限制人身自由一千多天,脚踝带着电子脚镣。那段日子里,她不是陷在痛苦里,而是忙着学习,甚至打算考一个“狱中博士”。这种要性,让她在最糟糕的环境里依然向下扎根。任正非评价她:“她是在炼狱里成长起来的。”

很多人误以为平静和要性矛盾,实际上,它们是一体两面。外表平静,内心滚烫。你越是在低谷,越需要这股向下生长的力量。小动作可以立刻做:挑一件最枯燥的基本功,坚持七天。哪怕只是每天练习十分钟的英语口语,或每天做五十个深蹲,你都会发现,根基正在悄悄加厚。高手的秘密,从来不是花哨,而是无数次把最简单的事做到极致。

当然,这条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失败与返工,是磨难带给我们的另一份礼物。我记得自己曾在公司推行一个新流程,自以为能提升效率,结果却让团队怨声载道,反而拖慢了进度。那时我不得不认栽,推翻重来。尴尬是难免的,但也正是那次返工,让我明白“解法不在完美,而在修正”。很多时候,磨难逼你撞南墙,逼你弯腰重来,但那弯腰的瞬间,恰恰是成长的节点。

耐心,也是磨难教会的。亚马逊在世纪之交几乎濒临破产,股价暴跌,外界一片唱衰。股东们都希望通过涨价来回血,贝索斯却坚持维持低价,哪怕利润率一度接近冰点。他说:“我们做的是客户第一,而不是短期股价第一。”那几年,亚马逊被嘲笑为“没有未来的企业”。可正是那份耐心,让亚马逊赢得了顾客的忠诚。二十年后,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线上零售商。磨难不是阻碍,而是筛子,筛掉短视的人,留下耐心的人。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说:“一个人若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生活方式。”他自己就是见证。二战期间,他在集中营里失去家人,经历非人的痛苦,却依然在苦难中完成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后来被译成30多种语言,影响了几代人。痛苦不是空洞的,痛苦是能孕育出意义的。

我们常以为磨难是拖累,其实它是隐形的资产。它让你心静,逼你扎根,磨你耐心,推你返工,最后在回望时,发现那些最刺骨的夜晚,正是你最坚硬的底座。

我也常提醒自己,不要怕痛苦。痛苦来了,就当作一场训练。小动作就能开始,比如今晚写下今天最难的一件事,然后问自己:如果这是老师,它教会了我什么?这个问题,不会立刻让你释怀,但会帮你把痛苦转化为意义。意义一旦出现,苦难就不再是枷锁,而是灯塔。

朋友小吴后来跟我说:“我感谢那段最穷的日子,因为它逼我看清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是的,生活中最贵的课,往往是最痛的那堂。

泰戈尔有句诗:“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你今天受的苦,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走过的路。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人,都是被苦难磨过骨的人。

所以,当你再次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时,别急着否定自己。想一想,也许你正站在某种礼物的入口。只是这份礼物,名字叫磨难。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