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裁员潮”下的反思:这7件事你越早明白越好
2025-09-15
凌晨三点,北京国贸的灯还亮着。那一层层玻璃幕墙,就像无眠的眼睛,盯着城市,盯着人。电梯里,一个穿着衬衫的中年人靠在角落,手里拎着未喝完的咖啡,眼睛布满血丝。他低声说了一句:“今天不知道谁要走。”没人回应。空气里,是沉重的静。裁员的风声,在走廊里比空调的轰鸣还清晰。
这不是个例。过去一年,大厂的裁员消息频频登上热搜。有人开玩笑说,这是一种“行业体检”,谁都可能随时被通知。可玩笑里带着冷意。因为无论是三十五岁的中层,还是刚毕业的新人,都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有一天,突然被叫进会议室,你会怎么办?
我们习惯以为,只要够努力,就能站稳脚跟。可现实一遍遍提醒我们: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个体往往脆弱得像灰尘。平台给你的一切,随时也能收回。这才是矛盾的核心。
资料显示,中国互联网行业在2023年整体裁员比例达到14%,其中研发岗位也未能幸免。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成本压力,业务收缩,市场环境低迷。但复杂的是,对个体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公司打下的“功劳”,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意味着再体面的名片,在失业通知书面前,也显得薄弱。
我曾经见过一个案例。小陈,三十二岁,做产品经理。在公司八年,几乎把青春都压在一个平台。那天,他接到裁员消息,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茫然。他说:“我以为自己不可或缺。”表面上,他是部门的骨干,实际上,他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全都绑定在公司内部流程上。一旦离开,他的价值就像断了电的机器,再难运转。
这个故事揭开了一个残酷事实:很多人不是被市场淘汰,而是被自己对平台的依赖淘汰。个人与公司之间,从来就不是牢不可破的关系。你真正能带走的,只有属于自己的能力和品牌。
在一次采访中,我问过一位被裁的工程师:“你后悔吗?”他笑了笑:“不后悔,但我没准备。”这句话背后,是多数职场人的写照。我们习惯把未来交给公司,交给眼前的工资,却很少去问:如果离开这里,我是谁?别人会因为我什么而记住我?
有个简单的小实验,今天就可以试。试着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的名字,再写一段自我介绍,但不允许提及公司和职位。你还能说些什么?如果一片空白,那你就明白问题在哪里了。
反思到这里,会发现“个人品牌”并非虚词。它不是让你去做自媒体,而是你是否有独立于平台之外的价值。一个写得出行业洞见的人,一个能展示作品和成果的人,一个能被同行认可的人,他的品牌早已超越了名片。
但很多时候,构建个人品牌并不容易。有人尝试过写作,却坚持不了三个月。有人做副业,没赚到钱就放弃。失败在所难免。可返工才是真正的起点。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他最初在知乎写文章,没人看。两个月后,他开始换角度,不写“我怎么做”,而写“别人常见的困境”,结果流量慢慢起色。坚持一年,他已经有了稳定的读者群。失败—修正—积累,这才是个人品牌的常态。
除了品牌,还有业务的理解。很多人埋头做事,却不了解公司真正如何赚钱。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近一半的员工,对自己公司的盈利模式缺乏清晰认知。这意味着,一旦环境动荡,他们无法判断风险,也无法主动寻找机会。
我在和小李的对话中印象深刻。他是运营,常抱怨工作辛苦,却从未思考过公司产品的目标人群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定价。直到有一天,领导问他:“如果这个渠道关停,用户还会在哪里?”他答不上来。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只是螺丝钉,没有全局视野。
业务思维的训练,其实可以很简单。每次做一个新方案,问自己三个问题:它能卖给谁?它怎么卖出去?它值多少钱?这三个问题,看似朴素,却能逼迫你从“执行者”变成“思考者”。也许一开始答不出来,但反复练习,总能找到方向。
进一步看,商业的本质是连接需求与供给。真正能长远生存的模式,一定是为别人创造了真实的价值。叔本华说过:“财富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放在今天的商业世界同样适用。短期的套利或许能带来快感,但最终站得住脚的,只有长期信任。
说到信任,就绕不开“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大量重复性工作,却很难取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沟通、理解、激励、领导,这些能力才是反脆弱的根基。我见过一位技术出身的经理,他最初只会写代码,后来主动学习心理学,尝试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他说:“我发现,懂人,比懂机器更重要。”
这不仅仅是领导的问题,每个人都该练习。一个小动作是:今天在团队讨论时,先尝试复述对方的观点,而不是急着表达自己的立场。这个动作看似微小,却能迅速增加信任感。
当然,多元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收入来源单一,就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斜杠并不意味着同时身兼数职,而是通过副业、投资、连接资源,找到第二条、第三条路径。画一个九宫格,把主业放在中间,思考周边还能延伸出什么。这是抵御风险的有效方式。
再往深处想,一个人能长期立足,还在于他所掌握的“稳定能力”。技术会迭代,渠道会更替,但逻辑、判断、信任,这些底层的东西才是恒久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文明的延续,靠的不是工具,而是观念。”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同样如此。
遗憾的是,很多人直到裁员那天,才开始追问这些问题。就像那位被裁的同事,他最后对我说:“其实早该明白,公司不是家。”这句话里,没有抱怨,只有迟到的醒悟。
大厂裁员潮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个体的脆弱,也照出了未来的方向。你能带走的,是个人品牌,是业务理解,是对人的影响,是不变的底层能力。这些,越早明白越好。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